今天听了一会郭德纲的相声,有一段是这样说的,他想带儿子学钢琴,几十万的都看了,最后买了个哨回来,说这个实在,一吹狗都跟你走。望子成龙的父母都不是龙,若不是那么想不开,生活兴许能过得幸福许多。
这娱乐中的认真的只言片语我一下子听进了心里,觉得非常智慧。其实,不愿意承认也罢,如果父母是条龙,也真不会有时间眼巴巴地瞅着子女,相反,他们可能更希望孩子做个快乐懂幸福的普通人就挺好,反而没有要求孩子那么多。龙生龙,凤生凤,就算父母没有对孩子有多大的期望,光父母的身体力行就已经在影响着他们。不成功则成仁。
这不仅让我想起大多数普通的父母。正好是相反的。给孩子报各种兴趣班,生怕输在起跑线上。学来学去,好像效果也不太明显。
吴伯凡老师说,有一种教育,父母极容易忽略,它无法轻易辨认和测量、但确实对人的幸福和事业有潜在巨大影响的东西。就是社会兴趣或社交兴趣。
所谓社会兴趣,就是对他人总是保持一种合作与建设性的姿态,对与他人的交往、融入到一个群体当中怀有深厚的兴趣。
这里的他人不仅是你的亲密的朋友或者亲人,而且主要是体现在陌生人群。
怎么衡量社会兴趣是否充分呢?有3条标准:
1.合作:一种习惯性帮助他人的准备。比如推门的例子,是否考虑过后面的人。
2.给予:“给多于取”的倾向和习惯。给予大于所得。
3.共情:对他人的思想、感情、体验,希望给予理解的能力和愿望,也就是一种共情力。让自己的频道跟别人的合在一起,保持同频共振。
这些观念的培养我觉得很欠缺。我们学了太多的认知技能。我们怎样给孩子培养共情力?这些教育完全是父母如何做人,如何对待别人而产生的潜移默化的教育。因为我们做父母的平时做得就是付出,而给孩子留的付出的机会就是比较有限。在以前的多子女家庭里,是不缺乏这个能力的培养机会,他们有机会学习彼此付出、彼此包容、彼此友爱,这也是因为不这样做就无法很好地在群体家庭里生存。而目前虽然二胎政策放开了,毕竟还是有限。而且多子女家庭里,也不见得都能培养出一样好的孩子,总有一两个付出特别多,一两个总要接受救济的群体行态,能者多劳似乎也变得天经地义。
这让我想起一个朋友,他刚来我父亲家暂住的时候,还没有怎么认识楼上楼下的邻居,见到一个老人背着大包,不由分说就不顾别人的推辞三下两下就给人家搬到家门口,别人还没来得问下这小伙子是谁呀,就不见了影。我给补充了一句:我叫雷锋。
开个玩笑。其实雷锋的故事太俗套了,但是我觉得这个例子就很好得说明这个朋友的共情力非常高,这样处事的态度,怎会混不好呢。
至于他的性格是怎样培养的,我只能说真的不是我们想象的怎样去培养出来的那种套路。有一点他的经历是明确的,从小是单亲家庭长大,跟着妈妈过着比较艰难的日子,甚至大学没有钱读完,不舍得母亲太过劳累而中途就辍学了。但是后来工作做销售,业绩非常优秀,小小年纪有老倒的心态,日子过得很不错。
所以就我而言,我觉得共情力是在生活中懂得了爱,并且学会并努力去爱自己的亲人,朋友,甚至是陌生人。从而变得大爱无疆的一种人文主义情怀。
究竟如何培养孩子的共情力?学会共情力一定要经历生活的磨难再去学会这个能力,还是可以主动去培养呢?每个人有自己的答案,我把问题留给有心的父母。欢迎你们给我留言,并希望在探讨中我们能够更加明白该如何去做,并取得更多的进步。(文章观点仅代表个人,若有错误之处,请包涵。)
教育重在无痕,没有批评,只有鼓励。
愿你我也有如此不一般的人生。
谢谢阅读!乐得其说,说我乐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