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远行人都看见最美的风景
愿归来者终等到最暖的灯火
——林清玄
昨日,工会主席张艳姐新买了很多图书,对现有的工会图书角进行了增添。富姐将这些书籍码得整整齐齐,摆在透明的玻璃柜里。
一本书便是一个世界,读一本书便是和作者进行了一次推心置腹的长谈,在他的世界里遨游了一番。
对于不喜欢电子书,只喜欢纸质书的我来说,这个图书角是一块宝地。
趁工作的间隙,从图书角中借阅到林清玄的新书《愿你,归来仍是少年》,走心的文字加上让人心旷神怡的水彩插图,让人心生温暖。
一书在手,万事无忧。
不知不觉,读林清玄已有十个年头,家中书架上有一排他的书籍,于他的文字,我是喜爱的。
读他的文字,心底总能涌现出宁静与安详,这与他本人曾经参禅多年有关,很多时候他都会在寺庙里面静修,在晨钟暮鼓中梳理自己的思绪,将所思所见所想,凝结成文字。
他总能见微知著,从一朵花、一颗草、一粒种子中看到人世间的大道,让人醍醐灌顶,畅快淋漓。
在《一心一境》这篇文章中,林清玄讲到他小的时候经常在外婆家住,每次吃饭,他都非常着急的吃,吃完好出去玩。
这个时候,外婆就会用她的拐杖敲林清玄的头说:“吃这么快,要去赴死吗?”
当时,林清玄不了解这句话的意思,外婆就对继续他说“吃那么急,怎么会知道一碗饭的滋味呀!”
待林清玄人至中年,终于领悟到,外婆的这句话实际上说出了一个很好的生活态度,那就是:安处当下,一心一境。
“活在当下”看来是寻常言语,实际上是一种极为勇迈的精神,是把“过去”与 “未来”做一截断,使心思处在一心一境的状态,一个人如果能每时每刻都处于一心一境,就没有什么困难能牵住他,也没有什么痛苦能动摇他。
一心一境是治疗人生的波动、不安、痛苦、散乱最有效也最简易的方法。
因为人的乐与苦虽是真实的感觉,却是一种空相,若能安住于每一个当下,苦就不那么苦了。
可惜的是,人往往是一心好几境(怀忧过去,恐慌未来),或一境生起好几种心(信念犹如江海,波动不止),久而久之,就被感受所欺瞒,不能超越了。
心理学家海蓝博士在她的《不完美,才美》书中说,人之所以会痛苦,是因为人总是会:后悔过去、不满现在、担心未来。
曾有一位有智慧的僧人问他的弟子:“太冷和太热的时候去哪里好?”
弟子回答:“当然是到不太冷和太热的地方去最好了。”
这位有智慧的僧人摇摇头说:“就在那个太冷和太热的地方好好呆着就好。”
对于有空调,有避暑山庄的现在人看来,这种回答有点荒唐,其实,静下心来,想一想,这里面其实说的是这么一个道理,世界上本就没有一个可以规避寒暑的地方。
现在人的烦恼就是深处寒冷冬季的时候怀念夏天,到了真正热的时节,又觉得能冷一些就好了。
晴天的时候想着雨景之美,雨季来临时,又抱怨没有好的天色,因此,生命的真味就被蹉跎了。
人生的最大意义不在奔赴某一目的地,而是在经历每个过程。
活在苦中,也活在乐里;
活在盛放,也活在凋零;
活在烦恼,也活在智慧;
活在不安,也活在止息;
一心一境,安处当下,这是面对人生最好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