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广斌、杨益言以重庆“11·27”大屠杀为原型写成的《红岩》,是一部用血与火铸成的史诗。翻开最后一页,我久久不能平静:渣滓洞、白公馆的黑暗令人窒息,而江姐、许云峰、成岗们却在绝望中点燃希望,用信仰照亮黎明。
最震撼我的是江姐受刑的场面。竹签钉进指尖,她疼得冷汗淋漓,却只轻蔑一笑:“竹签是竹子做的,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铁!”一句话,把肉体的极限与精神的巍峨划出了银河般的距离。我忽然明白,英雄并非没有恐惧,而是在恐惧中仍选择坚守。那钉进指尖的不仅是竹签,更是旧时代对新生力量的最后疯狂。
小萝卜头的故事像一根细针,轻轻扎进心里。他在铁窗里睁着清澈的大眼睛,把面包捏成“山”和“水”,告诉大人“那是解放区的样子”。一个从未见过光明的孩子,却用最纯真的方式守护着理想。当他的尸体被挖出,手里还攥着半截铅笔时,我再也忍不住泪水。那半截铅笔,是他对未来的全部想象,也是刺向黑暗的一柄匕首。
合上书,我想到今天的自己:遇到一点挫折便抱怨“内卷”,碰到一点不公就自嘲“躺平”。与先烈相比,我们缺的从来不是条件,而是把信仰落到实处的勇气。或许我无法像许云峰那样在烈火中永生,但我可以在实验室里多一次精确的数据,在社区志愿岗上多一声耐心的解答——这些微小的坚持,正是“红岩精神”在和平年代的回声。
“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渣滓洞的墙壁会斑驳,但先烈用鲜血写下的问号永远悬挂在我们头顶:如果明天需要,我们能否像他们一样,把个人命运熔进民族的星群?这本书没有给出答案,却给了我们回答的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