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岩》读后感

罗广斌、杨益言以重庆“11·27”大屠杀为原型写成的《红岩》,是一部用血与火铸成的史诗。翻开最后一页,我久久不能平静:渣滓洞、白公馆的黑暗令人窒息,而江姐、许云峰、成岗们却在绝望中点燃希望,用信仰照亮黎明。 

最震撼我的是江姐受刑的场面。竹签钉进指尖,她疼得冷汗淋漓,却只轻蔑一笑:“竹签是竹子做的,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铁!”一句话,把肉体的极限与精神的巍峨划出了银河般的距离。我忽然明白,英雄并非没有恐惧,而是在恐惧中仍选择坚守。那钉进指尖的不仅是竹签,更是旧时代对新生力量的最后疯狂。 

小萝卜头的故事像一根细针,轻轻扎进心里。他在铁窗里睁着清澈的大眼睛,把面包捏成“山”和“水”,告诉大人“那是解放区的样子”。一个从未见过光明的孩子,却用最纯真的方式守护着理想。当他的尸体被挖出,手里还攥着半截铅笔时,我再也忍不住泪水。那半截铅笔,是他对未来的全部想象,也是刺向黑暗的一柄匕首。 

合上书,我想到今天的自己:遇到一点挫折便抱怨“内卷”,碰到一点不公就自嘲“躺平”。与先烈相比,我们缺的从来不是条件,而是把信仰落到实处的勇气。或许我无法像许云峰那样在烈火中永生,但我可以在实验室里多一次精确的数据,在社区志愿岗上多一声耐心的解答——这些微小的坚持,正是“红岩精神”在和平年代的回声。 

“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渣滓洞的墙壁会斑驳,但先烈用鲜血写下的问号永远悬挂在我们头顶:如果明天需要,我们能否像他们一样,把个人命运熔进民族的星群?这本书没有给出答案,却给了我们回答的资格。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读书是一场美的旅行,无形之中走遍世间每个角落。阅读《红岩》,是我最大的收获和最大的喜悦。...
    刘啊惠惠阅读 2,622评论 0 4
  • 我轻轻合上《红岩》的最后一页。泛黄书页间流淌的鲜红印记,仿佛一朵永不凋零的杜鹃,在我心头灼灼绽放。这本书讲述了重庆...
    莫言不是陌言阅读 44评论 0 2
  • 国庆假期,我怀着激动的心情阅读了《红 岩》这本书。《红岩》是一部我过的爱国的军事文学名著。"用鲜血染红我们的旗帜...
    风间白鹿阅读 1,652评论 0 1
  • 这几天,我读完了《红岩》,这本书对我触感很大,让我感受到了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宁死不屈的精神。书中主要写了解放前...
    李安Andy阅读 2,629评论 0 5
  • 当这本《红岩》拿在手上的时候,我感到沉甸甸的,不是因为那本书自身的重量,而是它那革命精神使我敬仰:孙明霞、李清竹、...

友情链接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