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辞书出版社有“小品精华系列”一辑,其中《明清清言小品》即收有《幽梦影》,基本解了我拥有一本《幽梦影》之的渴求,前前后后购买约有十数本,用于送人,最后只留下一本,那是再也不可能被送走或是借走的,因为此书上有自己多次读《幽梦影》时的大量批注,因而视若自己的性命、甚至比性命还重要的东西。前些年小侄女一定要借去看,实在不舍但还是借了,但几天一个电话就是为了让她保存好它,决不允许出现意外。最后,阿弥陀佛,完整地回来了!实在是我当时的一大乐事!
因为喜欢它,就利用自己是一个教师的条件向无数人推荐《幽梦影》,有时在课堂上,有时是在饭桌上,有时则是在信件里,受此信息者应该会有成千上万吧?所购十数本《明清清言小品》也就慢慢不见了。别人是否真的也会喜欢,甚至会不会去看,我不得而知,但仍然热情地推荐着《幽梦影》,乐此一彼。我想,如果心斋地下有知,会不会认我是一个“知音”?哈哈,这可能只是一种奢望。什么可能,本来就是吗,心斋已去,知音不可觅。但想想总是可以的吧?这可也是我的乐事之一,我不想让它“被”剥夺了。
曾经还将《幽梦影》做成了PPT,每一页一句梦话,配以一张古图,以求增加一些吸引力和情趣,其想法之一即在于:什么时候再向别人推荐《幽梦影》时,将这种“诗配画”般的东西送伊,应该会有更大的说服力吧?事实是,这种效果从来没有得到验证,因为从来没有用这种方法向其它人推荐过此书。“再创作”PPT版《幽梦影》费时不少,但让自己有更多的时间接触、感受《幽梦影》本来就是一件美事,因此,也就不会觉得浪费时间了。
二十多年前,联系上一个大学毕业后就没有联系过的校友,说及读书之事,当然还是要推荐《幽梦影》。数日后一天下午约十七时许,再次电话联系上,两地聊着:
问,在干什么?
答,看书。
问,看什么书?
答,某某某,你害我!
所答不是所问,而答案更加让我云里梦里。我们相隔几千里,平时没有事情往来,没有利益关系,没有活动联系,为什么我害了她?
“从早上到现在一直在看《幽梦影》,我已经头昏脑涨!不是你害我还是什么?”
“……”。原来我推荐了一本好书还是害人?实在是岂有此理!
“不是我害了你,而是你辜负了我。”
“……?”
“上次已与你说过,读《幽梦影》要每天只读一句,用一天的时间去体会回味,要品,而不是象你这样饮牛!气死我了!”
有了这次的经历,后来每一次推荐《幽梦影》时,都会记得必须再三向对方说明要如何读它。当然,上面这个故事是一定要讲的,还得讲得声情并茂。原因?故事里虽然自己被埋怨了,但这可是我不多的值得骄傲的历史故事,当然得向全世界宣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