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文明之旅】公元1023年·刘娥,为何没有成为第二个武则天?

公元1023年,宋仁宗天圣元年,辽圣宗太平3年。

宋仁宗即位后的第一年,皇帝本人还是一个13岁的孩子。真宗的皇后正式从幕后走到前台,成为刘太后,也成为大宋接下来十几年中的实际掌舵人。

刘太后的故事碾压任何一部励志故事,或者权谋宫斗剧。她出生于四川的一户贫寒人家,小时候曾经拿着拨浪鼓沿街卖唱,后来嫁给了当地的一个银匠龚美,但这个龚美也是苦于生计,属于社会底层的那一类人物。因为日子实在过不下去了,龚美将刘娥带到了开封城,把她卖给了一个叫张耆的人,而这个张耆正是当时还是皇子的赵恒府上的人。命运的齿轮就此转动。

爱情可能是最无道理可讲的,当赵恒遇上了当时还是歌姬的刘娥,真可谓一眼万年,皇子爱上了这个女人,而且一生都在努力,给她名分,给她荣耀,让她辅佐自己处理国家大事,刘娥也一步步走上了皇后的宝座!身份的悬殊,还有过婚史,年纪还不小了。除了真爱,别无解释。

刘娥不仅深得真宗皇帝的宠爱,而且作为一个女子,她竟然有着异于常人的政治才能,和对权力的兴趣。由于真宗晚年的身体原因,其实她很早就开始帮着处理政事。

如今真宗皇帝驾崩,还是孩子的赵祯即位,刘娥成为太后,垂帘听政,也是大宋历史上,或者整个中国历史上屈指可数的实权太后。

罗振宇老师说:权威不仅来自于公开的地位,它还来自于某个时刻某个人突然展现出来的“领导力”。

不是说你是太后,你是皇帝,你就能翻手为云覆手为雨了。得有天赋!

1021年的时候,当时还是皇后的刘娥,已经利用高超的政治手腕,罢免并且贬谪了未来极有可能和她作对的寇准。如今又敏锐的抓住太监雷允恭(刘娥最信任的太监)私自挪动真宗陵寝的罪名,杀伐决断,雷允恭被就地杖杀!紧接着,宰相丁谓与雷允恭的瓜葛被揪出,刘太后手腕一翻,丁谓便被罢免。这一连串的举措,恰似一位高明的棋手,在复杂的权力棋局中快准狠地落子,消除威胁。此般政治才能与手腕,令人惊叹。

所有的一切,觉不觉得有点像那个武则天?和刘太后相比,同样的是王朝的第三任帝王的妻子,同样有着很强的政治才能和对权力的欲望,同样都是老公身体不好,慢慢接触朝政。这不能不让当时的大臣联想:这位刘太后会不会成为大宋朝的“武则天”?

然而,这位刘太后虽有雷霆手段,却并未如武则天那般走向称帝之路,后面的司马光也评价刘娥:有吕武之才,却无吕武之恶。为什么宋朝能够有效地遏制了外戚和女主可能引发的政治危机。这其中藏着怎样的奥秘呢?

宋朝的统治者们宛如一群高瞻远瞩的智者,在制度的土壤中埋下了限制外戚的种子。官职方面,就像为外戚筑起了一道坚固的城墙,他们被严禁担任掌握军政大权的枢密使、宰相等关键职位,从源头上切断了外戚干政的通道。恩荫制度也被精心修剪,避免外戚借其滋生出盘根错节的势力。而文官集团恰似一片茂密的森林,相互制衡,他们时刻警惕着外戚的一举一动,让外戚难以在这片权力之林中肆意扩张。台谏官则如一群目光锐利的鹰,拥有独立的监察弹劾之权,对包括外戚在内的官员虎视眈眈。

在防范女主称帝方面,宋朝从皇室礼法和政治环境两方面精心布局。皇室礼法犹如一座巍峨的高山,遵循儒家宗法制度的嫡长子继承顺序,就是那难以逾越的山峰,让女性称帝之路变得崎岖无比。后妃们被礼法约束,她们的职责如同被划定在后宫的天地之间,辅佐皇帝、管理后宫便是她们的舞台,而朝堂之上的决策则不可染指。在政治环境方面,宋朝君臣共治的理念如同一股清风,士大夫阶层在这股清风中成长为守护皇权正统性的卫士,对女主称帝的苗头时刻保持警惕。

1023 年,还有一朵经济之花在历史的枝头悄然绽放。朝廷设立益州交子务,次年官交子正式发行。这源于宋太祖时期的政策在四川大地上埋下的伏笔,铁钱流通不便的土壤,催生出了交子这朵新花。刘太后因在四川的生活经历,对交子的接纳就像是一场历史的机缘巧合。这也让我们看到,经济的发展就像一条奔腾的河流,总是沿着现实需求的河道蜿蜒前行,而新事物的诞生往往需要适宜的契机与环境。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