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对党校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再次强调“坚持党校姓党”、“牢记党校初心”,要“更好为党育才、为党献策”。这短短数语,高屋建瓴、思想深邃,为新时代党校工作的开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深入学习领会这一重要指示精神,对于我们理解党校的独特价值、把握干部教育培训的核心任务具有重大意义。
一、“党校姓党”是贯穿始终的根本原则,是党校工作的“魂”。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党校姓党”,这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具体的、实际的。它意味着党校的一切工作都必须紧紧围绕党的中心任务展开,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在思想上,党校要成为宣传党的创新理论、统一全党思想意志的前沿阵地;在行动上,要成为培训党的骨干、落实党的决策的坚强堡垒。“姓党”决定了党校的政治属性。它不是普通的学校,而是培养党的执政骨干的政治学校。因此,党校的教研活动、课程设置、学员管理都必须把政治要求放在第一位,教育引导学员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始终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只有牢牢守住这个“魂”,党校才能不偏航、不失向,真正成为党旗下的红色学府。
二、“为党育才、为党献策”是党校与生俱来的初心使命,是党校价值的“核”。
总书记提出的“为党育才、为党献策”,精准概括了党校的两大核心功能,这也是党校的初心所在。
“为党育才”,就是要当好干部成长的“摇篮”。 进入新时代,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我们党对高素质干部队伍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党校的“育才”,不仅要传授理论知识,更要注重党性修养和能力提升。要通过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武装学员头脑;要通过严格的党性分析,锤炼学员的政治品格;要通过针对性的能力培训,提升学员推动高质量发展、服务群众、防范化解风险的本领。最终,要培养出政治过硬、适应新时代要求、具备领导现代化建设能力的栋梁之才。
“为党献策”,就是要当好党委政府的“思想库”和“智囊团”。 党校拥有深厚的理论研究和密集的学员资源,这是其开展对策研究的独特优势。党校要聚焦党和国家中心工作、重大决策部署和社会热点难点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从理论层面进行总结、提炼和升华,提出具有前瞻性、战略性、针对性的政策建议。这种“献策”,不是书斋里的空想,而是源于实践、指导实践的“真知灼见”,是为党和政府科学决策提供学理支撑的重要力量。
三、以重要指示为指引,奋力开创党校工作新局面。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既是肯定和期望,更是鞭策和号令。各级党校必须以此为新的起点,全面抓好贯彻落实。要在理论教育上更加深入。持续推动党的创新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让学员真正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要在党性教育上更加扎实。用好红色资源,创新教学方式,引导干部不断提升思想觉悟和精神境界,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要在能力培训上更加精准。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缺什么补什么,干什么学什么,切实提高干部的专业素养和履职能力。要在理论研究上更加有为。鼓励教师和学员深入一线调研,形成一批高质量的研究成果,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党校的智慧和力量。
总而言之,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深刻阐明了党校工作的战略地位和独特价值。我们坚信,牢牢把握“党校姓党”这一根本原则,始终践行“为党育才、为党献策”的不变初心,新时代的党校事业必将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培养造就更多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执政骨干,书写出无愧于时代的壮丽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