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听到昆曲《牡丹亭》中的一支曲子《皂罗袍》是在1987年出品的电视剧《红楼梦》中。原著中第二十三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牡丹亭艳曲警芳心。在这回中,宝玉携了《会真记》坐于沁芳闸一棵桃花树下阅读,巧遇前来葬花的黛玉,二人共坐花荫下同赏《会真记》。宝玉离开后,黛玉正欲回房,走到梨香院墙外,听见墙内笛声悠扬,歌声婉转。唱的正是《皂罗袍》,其中“却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两句吹入黛玉耳中。“黛玉听了,倒也十分感慨缠绵,便止步侧耳细听,又唱道是:“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听了这两句,不觉点头自叹,心下自思:“原来戏上也有好文章,可惜世人只知看戏,未必能领略其中的趣味。”想毕,又后悔不该胡想。耽误了听曲子。再听时,恰唱到:“只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黛玉听了这两句,不觉心动神摇。又听到:“你在幽闺自怜……”等句,越发如醉如痴,站立不住,便一蹲身坐在一块山子石上,细嚼“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八个字的滋味。忽又想起前日见古人诗中,有“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之句,又兼方才所见《西厢记》中“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之句,都一时想起来,凑聚在一处。仔细忖度,不觉心痛神驰,眼中落泪。”
一支《皂罗袍》竟引起了黛玉如此强烈的共鸣,使得她“心痛神痴,眼中落泪”。如果是看原著小说,那么我们可以从这几句戏词中找到黛玉感慨的原因。看过《牡丹亭》的人都知道杜丽娘与柳梦梅惊天地泣鬼神的爱情,而这支《皂罗袍》则是在第十出《惊梦》中出现。杜丽娘出身于名门,所受管束极为严苛,以至于杜丽娘长到十六岁才第一次踏入自家的后花园。在后花园中,杜丽娘感念园中大好春景,不由得借《皂罗袍》唱出了自己的心声。“锦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极度地表达了杜丽娘愤懑,幽怨,无奈的心境。面对如此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在哪里呢?在别家院。由于各种限制,不得不忍把韶光虚度。青春如水飞快流逝,而我的美貌容颜却无人欣赏,只能幽闺自怜,孤芳独赏。这与黛玉的处境极为相似。不同的是,杜丽娘游园演唱《皂罗袍》之时柳梦梅还未进入她的梦中,而此时的黛玉却早已芳心暗动,却因礼教而只能与宝玉保持一个恰当的距离,欲说还休。思念之人近在咫尺却远隔天涯,黛玉的心境较杜丽娘更为哀怨凄苦。
几句戏词直直地击中了黛玉晦涩难言的心事,黛玉从中找到了精神依托,因此心痛神痴,几欲落泪。
那么作为看客的我们,并不能从书中直观地听到黛玉所听到的流动着的昆曲,无法完全体会黛玉的感受。昆曲之美不仅仅美在她的唱词,更为重要的是她的唱腔。昆曲是百戏之祖,许多戏剧种类都曾从中吸取养分。昆曲由于太过高雅,清末时期差点走向消亡。昆曲转音之多,歌声之婉转,是任何一种戏剧类别都无法比拟的。这也使得昆曲成为了最佳承载细腻情感表达的载体,同时也造就了她的“曲高和寡”,令人望而却步。
而电视剧却将无声的文字化为了有声的曲子,当悠扬的笛声响起来的时候,极富韵味的唱腔带出“却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这一句唱词,纵然不懂昆曲的人也能被她极致的优雅和迷离怅惘的情怀所吸引。这就无怪乎黛玉在听到第一句时就被吸引,继而越陷越深。我们都说音乐是真正无国界无阶级的,这就说明音乐极大的艺术感染力。昆曲唱词借助昆曲唱腔而具备了生命力,这个时候她不再是被动地等待人们来发掘她,而是主动地去感染、去引导每一个听到她的人进入她所营造出来的境界并沉浸在其中。
由于极喜爱《皂罗袍》这支曲子,我在手机上下载了单雯演唱的版本,甚至妄图能够学会它。但就算我听了反反复复几百遍,也只能勉强唱个大概样子。单雯的唱腔美到极致,更契合杜丽娘本身的气质和心境。那种韵味跟境界不是一日两日所能达到的。
我们会发现一些流行歌曲在借用戏曲的唱法之后会变得更加婉转动听,如最早的由周璇演唱的《天涯歌女》,开头“天涯呀,啊海角”这一句就借用了戏曲唱法的转音。这样的歌曲我总是特别偏爱,另外还有一首《月圆花好》,也是说不出来的复古的味道。早期的流行歌曲好像都与戏曲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当然这只是我的联想,并未得到证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