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色、责任和生命的深思

      针对”37岁女博士带着5个月女儿跳楼”事件,笔者引发出一个主题思想:对女人最大的骗局,是为母则刚。在此,我想发表一下自己的观点:

      我对这位高学历的女博士带女跳楼的事件感到极其痛惜,但跳楼事件背后的深层缘由更值得人深思。

      首先,为母则刚,单从遵从生理规律扩展至责任心的角度看问题是没错的。这样的反应是动物为母之后的一种本性使然,是出于对后代保护的条件反射。

      我们知道,一个小生命从孕育的整个过程来说,本身就是母子身心高度连接的事实。人作为具有高级感情、思维判断的高等动物,为人母的责任感,既源之于生理本质,又植根于心理层面的同频共情,更渗透于点点滴滴的日常照应中。 随着经历阵痛分娩、婴儿期的哺乳喂养照顾等切身体验的强化,更增添了一份比他人多的责任和爱。尤其是高素质、高学历的女性本来对自身就有高要求、高期待、高标准,为母则更刚。责任与压力加大,仅从责任心方面是没有对错之分的。但,事事都要有度,适度最好,过度则失,责任心和压力感也一样。

      其次,接受自我的局限性,降低“全能感”。一个女人,当她为人母后,身份角色瞬间产生了变化,产后的女人,身体变得虚弱,抵抗力降低,变得易感和情绪化,这个特殊时期的她既是照顾者也是被照顾者,全能感减弱,受周围环境的影响度变高。

      作为女人我们更能够感同身受。如果环境较差,需求得不到满足,容易引起抑郁不安等倾向,不巧还不被家里其他人发现、理解和接纳,进而就会诱发消极观念,积蓄不良的情感,引起错误的认知和判断力的偏差,导致恶性循环。诸如:诱发出生不如死的错觉和感应。

      我在想,这位女博士当时的那冲突感要到何种程度,才使得她做出那样的抉择呢?对于她而言也许是一种解脱,而留给他人的却是悲痛、惊醒和深刻。

      三、识别自身和别人的自重感需求,获得自重感。家庭是人的正常动力,非理性认知和病态症状是人的心理反映。幸福家庭的建设最主要是做家庭理念的教育,切掉家里一切不良的动力,才能获得自重感。

      自重感指觉得自己很重要。一个人如果自重感被满足,反过来会认同重视他的人。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说过:“人一生最大的需求只有两个,一个是性需求,一个是被当成重要人物看待的自重感需求。”如果能够恰当运用自重感效应,就可以识别自身和别人的自重感需求,再对症下药,从而促进自我认知和提高沟通质量,珍惜生命和社会关系。

      四、刚柔并济维持家庭的和谐系统。现实中,我们看到撑起一个家的,往往并不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或者势单力薄的女人或者刚愎自用的男人,而是共同努力下撑起的一片晴天,只懂刚烈不折更不是最恰当的处事做法。

      我认为,对于一个家庭来说,责任是刚,重点保驾护航,是理性的;情感是柔,用爱妆点情怀,是感性的。所以,生活中,我们要学着同舟同德,刚柔兼济,同甘共苦,互助前行。共同经历过“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艰难曲折后,方能见证“守得云开见明月,静待花开终有时”的奇迹出现。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