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年以来也经常有在思考媒体与表达方面的问题,人作为一个个独立的个体之间,要产生联系那必然是需要媒介的。这个媒介可以是广义上的语言,也可以是狭义上的社交app。不论是哪种形式,我们在表达内心想法的时候都借助了一些形式,而我们也会收到这些形式的限制,比如语言中蕴含的意识形态,以及碎片化信息带来的娱乐泛化。
在生活中各种媒介无处不在,写文章、绘画、摄影、拍摄视频,这些都是们常会接触到并且用于表达自己的形式。我们也必须得承认类似于短视频这样的新媒体的发展潜力,但是这其实也建立在最基础的逻辑之上,短视频也需要脚本,需要设计,需要分镜。而语言文字还是对这一切的一切有着最终解释权,有着加权的影响力。我想说的是,无论这个载体怎么变化,我们自己能做到最好的提升自己的办法就是多去思考、表达,我也非常同意做到它的最好办法就是多去写作和记录。生活中有太多太多会被人遗忘的现实,昨天真的存在吗?我们有什么昨天存在过的证据呢?记忆也总是会说谎,虽然让大脑欺骗自己似乎也是个不错的选择,但是记录一些即时的(instant)东西大概在以后看来也会是弥足珍贵的材料,就像自己对着自己的过去在考古一样。
作为一个以中文为母语的人,我以前总以为自己中文还不错。可现实往往更加残酷,作为留学党,不知道有多少人和我一样:英文不像native speaker,中文表达也逐渐“退化”,甚至可能比小时候的自己还不如。有些留学生“不屑”于说中文和用母语写作,炫耀自己流利的英文;还有些留学生和外国同学交流困难,只得找中国同学抱大腿,整日用中文交流,但实际上对于中文这一门语言也无法做到精准明确地表达,更不用说语言的优雅和动人了。并不是说两种语言混用有什么不好,我也自认为我是接受了两种文化且其在我体内混杂与融合的中间人。我也许会游离在两个主流社会之间,也许会在两种文化中都如鱼得水,但这样的人都不在少数。
我曾以为我必须要等到看了很多东西,有足够的输入才可以有输出,但是我发现这是远远不够的。我可以把我之前的观点推翻重来,我可以改变我的想法,但是文字是一项技能,长久不用就会生疏,熟能生巧的一样东西。所以无论何时,勇敢地表达自己,从自己以前的作品当中找出漏洞,看看自己学到新东西后和以前的自己的观点有什么不同。各种风格的写作也都可以进行了解和尝试,就算不打算做一个传媒工作者,我们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又何尝不是自己的代言人呢?
另外一点促使着我开始我的表达进程的是我想要获得敢于发声的勇气,不再局限于碎片化或情绪化的表达。我在沈逸老师课上学到印象最深刻的东西就是作为新一代受着良好教育出来的年轻人,要敢于表达我们自己,敢于承担去发声、去改变的社会责任。通过表达而得的社会影响力才是一个学者能够真正为社会作出贡献的渠道和方式,才是优化社会环境、反哺国家和社会的最好方式。很多人认为网民素质差,网络暴力问题严重,但是在很多问题的讨论当中高学历、受到过良好教育的人往往会选择沉默,或者不公开表达自己的意见,因为公开表达的过程是会有压力的,多多少少的人都秉持着不说话就不会出错的原则,但是敢于承认和改正也是我们应当去学习的。
2021-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