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天前,一位朋友在微信小组里跟大家分享——
“今日看了《血战钢锯岭》。”
“怎么样?”
“值得看!不知如何形容这份涌动,会联想最近我的生活,我追求的目标,甚至什么是我的信仰。对我很多打动,又带来很多的思考。”
说罢,她又补充了些重要的关键词,
“感动!人性的善。”
“精神的力量”
“至死不渝的相信和坚持”
我说,
“把你的感觉hold住,记录下来吧,不然一周之后就没了。”
半小时之后,她就向我们分享了她的一篇小文章,“你的信仰是什么?”
我联想到自己在过去无数个有话想说的时刻,看了一部电影,读完一本书,欣赏美丽的风景,遇到一件特别的事……有时候,我把它们记录下来,更多的时候,我什么都没有做。半年前读完那本书时,心中是何等的感动欢喜,而今所有的这些悄然而逝,我甚至淡忘了故事的某些情节。几个月前流着泪看完的那一部电影,现在我已想不起来令我热泪盈眶的是哪一个画面,哪一个情节,哪一句话?每一天,我们的头脑中有无数的念头想法升起和寂灭,我们的心中不断地有情感感受之流如潮涨潮落。那些涌动和灵感,那些思考和感受,倏忽而至,倏忽而逝。
有时会乐于跟朋友去分享,在朋友面前兴高采烈,滔滔不绝。如此我们极易忽略交流的一个同样重要的元素:倾听。当有话想说的时候,便不太容易做到真正的倾听。这样的交流,一方或许畅快淋漓,而另一方也许会比较辛苦。“如果你希望表达自己的看法,又不想留下任何机会让人回应、争论、反驳或阐发,写博客去。”在一个“如何成为更好的交谈者”的演讲中,演讲者一句幽默的话点明了交流如何不同于写作。open.163.com/movie/2016/3/F/E/MBFLN6BJF_MBFLNJGFE.html
反过来想,写作的益处不言而喻。林语堂的《苏东坡传》中记录了这样一个小片段——一天,苏东坡写信给朋友说:“我一生之至乐在执笔为文之时,心中错综复杂之情思,我笔皆可畅达之。我自谓人生之乐,未有过于此者。”
将所思所感化为文字,化为句子,化为文章,它的意义不仅仅在于记录和收藏,在于多年之后的回味,更在于当下的感受。写了一篇真情实感的文章,心中的那份畅快欢喜,苏东坡视之为“人生至乐”。我们不必成为文豪、作家,普通人也可体会这份心境。
提到“写作”,我们也许会联想到文学,想到小说、散文和诗,这足以让人忘而却步,大概是因为我们在想到写作时,更多地想到它的形式,比如文采和修辞。作为文豪的苏东坡,他认为文章的精髓在于发自肺腑的“真纯”。“他描写自己的为文之道,其行止如行云流水。他是把修词作文的秘诀弃之而不顾的。何时行,何时止是无规矩法则可言的。只要作者情思精妙,他能真实精确地表达出来,表达得够好,迷人之处与独特之美便能自然而生。”(《苏东坡传》林语堂)
我始终认为,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作家,但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写作者,因为人人皆有“错综复杂的情思”,人人皆有“发自肺腑的真纯”。其实说到底,只有一句话——有话想说?写下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