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条极小的路,婆家在这头,娘家在那头,中间隔着两个村子,从中间的两个村子后面经过。
小路弯弯曲曲,穿过田地,穿过有点儿陡峭的山坡,经过通常没有水的漫水桥,漫水桥下是时常干涸的水沟,小路两旁的地里有一些零零散散的墓地。
小路一头连着婆家,一头连着娘家。婆家娘家在小河的同一侧,早些年,要想去县城,或者去小河同一侧的邻村子,都要从村后走到三里以外的公路上,那是一条宽阔平坦而又热闹的公路,车多人也多。
比起那条宽阔的公路,这条小路显得原始而又幽静,但它自有它的好。邻近的村子,如果有什么需要走动的,从省时上说,大家还是很愿意走这条小路的。
这条小路写满了故事,东村的张大爷,要去西村找自己养的那只贪玩的小牛,怎么都赶不走,西村的王大爷热心地帮他追赶;西村的马大娘要找东村的李大婶,两个人一路说说笑笑,为的是牵一根红线,成就一对好姻缘。
每一个和这条小河有缘的人,都走进了这条小路,小路的脊背上留下了一串又一串的脚印,小路上曾经也是草木丛生,因为有了这些脚印,小路愈来愈强壮,它不言不语,却欢迎每一个路过的旅客,踏踏实实地安心行走。
第一次从婆家走到娘家,完整地将这条小路走完,是在和老公订婚以后,为了筹备婚礼,我们一起购买结婚的用品。老公送我回家,那时的我们怀着对婚姻的美好向往,走在这条小路上,“这条路果然要近好多,以后我们会经常走这条路”,我们这样说。
果然,婚后的我们,更多的走在这条小路上,农忙的时候,我们会从这条路走到娘家,帮父母干一些农活;若是父亲做了好吃的,或是母亲蒸了热气腾腾的馒头,会提前打电话,从这条小路骑行,不到十分钟就到家了。
有时在家带孩子,感觉无聊了,带着孩子,从这条小路步行,和孩子一边慢慢地走,一边采摘路边的野花,孩子一边快乐地奔跑,一边问我,这是不是故事《小红帽》里的那条路,路上有没有大灰狼……有风吹过,有鸟飞过,不知不觉从婆家走到了娘家,再从娘家返回到婆家,往往返返,幸福满满。
皎洁的月光下,父亲曾送我回婆家,走在这条小路上,父亲抱着孩子,月光洒在父亲苍老的脸庞,洒在父亲微驼的背上,父亲是很爱笑的,他总是笑着逗孩子,孩子也咯咯咯笑个不停。
孩子要自己走,小小的他走在这洒满月光的路上,欢笑声声发自内心,一不小心,跌入小路的怀抱,小路温柔地把孩子揽入怀中,孩子亲了小路一口,拍拍身上的尘土,继续奔跑,接着欢笑……
路,在脚下,深一脚浅一脚,父亲的步伐不再如年轻时那么矫健,缓慢平稳地走着,他感慨:“生活就像这脚下的路,总会有坑坑洼洼,可是走得久了,就会越来越平坦”。
随着工业园区的发展,村后建了很多的工厂,越来越多宽阔的公路四通八达,干净整洁又省时,很少有人再去走那条小路。
路的两旁长满了草,有的路段,被两旁地里栽种的树木,伸出的枝叶隔挡,小路更小了,小路像一位迟暮的老人,回首自己经历的岁月。
曾经蹒跚学步的孩子,跌入小路的怀抱,如今也可以大步流星,箭步如飞了;曾经在耳旁教我生活的父亲也离别于人世了,不久的小路会慢慢地消失,就像父亲一样,从我的生命里消失;忙于工作和生活的我,几乎忘了小路的存在,今日忽的从小路旁经过,小路的过往又卷入眼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