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束了一天的学习,晚上和小伙伴们漫步在有“松湖烟雨”之称的松山湖边,凉风习习,夜晚的湖显得更加的静谧、平静。
这是一群有梦想向着光前行的人,此时大家都像个孩子般嬉笑着,走着走着,不知是谁提议,大家竟在路边的小草坪唱起了《红莓花儿开》,歌声悦耳,使夏夜的松山湖平添了一丝温情。
回到酒店已十点多了,我们在晚上的论坛主题《从教师视角谈写作的困惑和解决方法》小组讨论时,虽然大家也提出了不少的困惑,但我们觉得重要的是讨论解决的方法,也就是通过两天的学习我们不再是一味地“困惑”,我们需要的是行动。昨天我们小组已定好了共读的第一本书——张文质老师的《教育的勇气》,那如何把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呢?经过大家的讨论,约定:1.这本书一共七个章节,48个小节(主题),每天读一个主题,48天完成这本书的阅读;2.每天结合自己的教育生活写不少于500字的读书笔记;3.每天晚上12点前用简书来记录发布到群里;4.德高望重的邓秀华校长每天督促提醒我们。昨天我还在怀疑自己是否能坚持这个梦想,因为有了团队小伙伴们的抱团学习,我忽然对自己充满了信心。为了实现这个“梦想”,我下载了一个简书的APP,开始了我的具有仪式感的写作生活。今天是节气小满,小满时节,万物将熟未熟,孕育着丰收的希望。在这样的一个孕育希望的节气里开启我“简书”的写作,真的非常圆满。
无论是上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北京分社(大夏书系总策划)李永梅社长从技术层面告诉我们“如何出版一本书”“什么样的书受读者欢迎”?还是下午赵坡老师从自身成长的经历告诉我们“一本畅销书如何诞生”? 作为教育写作,应该从小处着手,深层次思考,看到事件背后缘由,找到解决的方式,挖掘其价值。更重要的就是坚持阅读,读别人,向内吸纳,丰盈自己;然后就是坚持写作,读自己,向外表达,传递思想。
今天的另一个关键词“写作与教育生活的关系”。大家通过小组讨论,三分钟闪电演讲的方式探讨了他们之间如孕生姐妹般不可分离的辩证关系。最后在总结中,张文质老师说:教育要回到当下的处境,当下的场景,在这样的情境下,我们书写的文字是不同于其他时代的,我们产生的数据反映了当下的教育生活,这是一种接地气的,深入地思考与写作。它不是泛泛而谈,用文艺腔来掩盖对于教育的无知的一种形态。我想这是作为一名大家才能有的一种写作的觉悟,即我们在书写这个时代的教育,我们在反映这个时代的教育现状。
我们作为教师,对于这个时代教育的体悟是最真实真切的,是细致入微的,也是不可复制的。那么,我们有什么理由,不拿起笔,记录下这个时代的教育美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