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是由乔西·戴维斯编写的,主要讲述了如何通过改善生理状态达到每天至少2小时高效生活的方法。对于时间管理我们一点也不陌生,尤其在如今这个不奔跑就落后的时代。我们每天有很多事要做,给自己列了无数的GTD清单,用要事优先的四象限法则管理事件等等。在这样密密麻麻的日程表中,我们也会陷入迷惑,陷入被动的状态,比如一件事预估的时间不够,太难做不完,就影响到了计划表之类的。书中提到五个策略,看似简单甚至是常识,却往往被人们忽略。
策略一:在日常工作中,认清最重要的事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早起总是按着习惯刷牙洗脸穿衣服。这就像一套程序一样,已经在我们生活中运行了无数次。在工作中我们也总会无意识的按着习惯做事,这件事完成立刻去完成下一件事。比如刚到公司就开始不自觉的收邮件,然后查看、阅读、回复,然后下一封到再下一封。也许你一开始到公司的目标并不是想要去查收邮件,而是想去做别的事情,但是一旦开始了查收邮件,你的程序就会开始运行。在大部分情况下,我们都处于自动模式,我们的思想、体会、行为都是按照无意识的常规程序进行的。这种自动模式能节省大脑的能量,减少大脑做判断选择的消耗。但如果我们一直处于自动模式,我们会因没有判断的过程而直接去执行下一项任务,下一项任务是否该做,是否重要,我们也无法判断。
在一件任务结束时,我们应当花一点时间停下来,想一想刚才的事有哪些没有做好,有哪些改善空间,下一件事应该做什么,什么事比较重要。意识到这个关键的时刻——抉择点。这样就能更好的安排你的时间计划。
策略二:管理你的心理能量
大脑跟身体一样,思考也是会消耗能量的,但大部分时候我们都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比如说你刚刚完成了一项非常困难又烧脑的任务,再让你去阅读并记忆某一篇文章,效果通常会很差,可能你看了很多遍都无法记住。所以越是需要注意力高度集中的任务,就越是消耗脑力。
那么在工作中,我们可以将待办事件分类,分出哪些是最重要最烧脑的,优先做最难的事情,其次再是简单的。如果过一会儿有一件非常重要的事要做,比如设计某个东西,向老板回报计划等,那么此时最好就放松一下自己,不要去做决策性任务,也不要频繁去切换任务。尽量让自己不要去决策,把最好的状态留给最重要的事。
策略三:无须对抗分心也能更专注
在生活工作中我们肯定会遇到走神的情况,比如开会时不由自主的发呆,明明在做很重要的工作,却突然想起了昨天忘记买的东西,手机里的新剧等等。每当我们发现自己分心时,都会产生一种焦虑或者愧疚感,认为自己无法保持专注。其实注意力不能长时间集中并不是一种缺陷,或者有关我们的自控力,它是大脑本身的特点,我们大脑的构造决定了注意力会不断的被其他事物吸引。如果你越克制自己不去想某事,你想这件事的概率会更高。
那么如何应对分心呢?有两个方法。
1、主动去分心:现在很流行的一个东西叫番茄钟,就是工作25分钟,就会有5分钟的休息时间。我们在做事的时候也可以采用这个方法,主动的去分心,做一些别的简单的事情换一下脑子。比如说喝杯水,走一走,看看窗外之类的。
2、察觉自己的注意力:在专注时我们大脑很容易冒出别的念头,此时我们无需立刻拽回自己的注意力。而是放任自己分心,察觉到它飘远之后,再温和的把思绪引导回当下的事件中。
策略四:掌握饮食和运动的诀窍,让自己更高效
如果你处在疲惫或是生病的情况下,你的思维一般是僵化的,也会因此毫无灵感和效率。因此在生活中我们要注重饮食和身体的健康,我们要知道吃什么对身体好,做什么运动能改善体质。比如有的人饮食偏向重口味,嗜辣或者嗜甜,这都对肠胃不好。有策略的饮食可以将人血液中的葡萄糖维持在一个稳定的水平,这样更有利于思考。适当的运动能让人保持健康的身体,也能活跃思维,还可以提高人的专注力以及缓解焦虑。
策略五:让工作环境为你服务
工作环境对工作效率也有非常大的影响。在工作时,如果旁边总是传来同事的窃窃私语和打闹,你的注意力也会不由自主的被吸引过去。有的人喜欢在咖啡厅办公或者做一些任务,认为咖啡厅的环境和音乐总是能让人放松。但是在咖啡厅办公并不适用所有事,对于需要应用知识才能完成的任务来说,安静的环境更优于有噪声的咖啡馆。不同人在应对不同的事件时对噪声的敏感程度是不一样的,内向的人更倾向于在安静的环境下工作。外向的人边听歌边写文档、做ppt也是可以完成的,但在有背景音乐的环境下,是非常影响阅读效率的。
安静的环境更适合人保持专注,如果当前环境不能满足,可以去创造一个安静的环境,让自己效率更高。比如在办公室工作,在条件允许下可以去会议室单独待到完成任务为止,或者带上防噪声耳塞,也可以在家将重要的工作先完成。
这五个策略很普通,但我们也经常忽略他们。我们总是更看重如何去管理时间,而没有去想到如何通过改善自身情况去更好的高效工作生活。如果我们有意识有规律的去应用这五个策略,那我们每个人都有获得高效工作的能力,能够专注又出色的完成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