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水花园是一种有效的雨水自然净化与处置技术,它收集地面和屋顶雨水,在地势较为低洼的区域,通过植物、沙土的综合作用使雨水得到净化,并使之逐渐渗入土壤,涵养地下水,或使之补给景观用水、厕所用水等城市用水。
无论哪种类型的雨水花园,植物在其中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并制定了相关性的植物选择原则:既是一种有效的雨水收集和净化系统,也是装点区域环境的景观系统,因此花园内植物的选择既要具有去污性又要兼顾观赏性。
植物的选择需符合以下原则:
1、优先选用本土植物,适当搭配外来物种
本土植物对当地的气候条件、土壤条件和周边环境有很好的适应能力,在人为建造的雨水花园中能发挥很好的去污能力并使花园景观具有极强的地方特色。
常用耐水湿乔木有:湿地松、水杉、落羽杉、池杉、垂柳等。
(湿地松)
(水杉)
(落羽杉)
(池杉)
(垂柳)
2、选用根系发达、茎叶繁茂、净化能力强的植物
植物对于雨水中污染物质的降解和去除机制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利用氮、磷等物质;二是通过根系将氧气传输到基质中,在根系周边形成有氧区和缺氧区穿插存在的微处理单元,使得好氧、缺氧和厌氧微生物均各得其所;三是植物根系对污染物质,特别是重金属的拦截和吸附作用。
常用湿生植物有:芦苇、芦竹、香蒲、细叶沙草、香根草,美人蕉等。
(芦苇)
(细叶莎草)
(香根草)
(美人蕉)
3、选用既可耐涝又有一定抗旱能力的植物
因雨水花园中的水量与降雨息息相关,存在满水期与枯水期交替出现的现象,因此种植的植物既要适应水生环境又要有一定的抗旱能力。因此根系发达、生长快速、茎叶肥大的植物能更好得发挥功能。
(斑叶芒)
(蒲苇)
4、选择可相互搭配种植的植物,提高去污性和观赏性
不同植物的合理搭配可提高对水体的净化能力。可将根系泌氧性强与泌氧性弱的植物混合栽种,构成复合式植物床,创造出有氧微区和缺氧微区共同存在的环境,从而有利于总氮的降解;可将常绿草本与落叶草本混合种植,提高花园在冬季的净水能力;可将草本植物与木本植物搭配种植,提高植物群落的结构层次性和观赏性。
如:灯芯草、茭白、水芹、凤眼莲、睡莲等。
(灯芯草)
(慈姑)
(睡莲)
(姜花)
5、多利用香花植物
芳香植物有助于吸引蜜蜂、蝴蝶等昆虫,创造更加良好的景观效果。
常用植物有:千屈菜、泽泻、红莲子草、黄菖蒲等。
(红莲子草)
(泽泻)
(黄菖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