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宋词《声声慢》后感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
最难将息。
三怀两盏淡酒,
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
下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著窗儿,
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
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
怎一个愁字了得!
读这首《声声慢》你会否想到作者的那个朝代吗?看到那个水深火热的国家,她正处在国破家亡的处境。

宋朝,这个尚文弃武的朝代,以文为尊以武为卑的朝代。文人墨客大文豪在这个朝代层出不穷,均以你方唱罢我登场纷纷走进这个政治中心的舞台,得志者大挥笔毫,不得志者一生以词为伴,或在半叶舟中随江漂流度余生。
宋朝承启唐诗开创宋词,上到帝王下到臣民无一不是以文主政以文为荣,武力,注定是被这个朝代所遗弃的,事实证明也确实如此。如果不是赵佶当选第八任皇帝,如果他不枉听信奸佞不污陷忠臣良将,这个朝代会否国运会改?岳飞的死,不是死在沙场上,却死在一场阴某论中,寒的是将领的心。当国破家亡皇帝选择逃亡南方时方觉无将可用无兵可点,敌人以无所谓惧侵略整个都城。

一个朝代的皇帝如果他过份雅致,热爱的是笔墨、丹青、骑马、射箭、蹴鞠,对奇花异石、飞禽走兽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在书法绘画方面,更是表现出非凡的天赋,那么注定他不会是一个好的皇帝,更没有一个帝王的魄力。是天意还是巧合,唐有李煜,宋有赵佶,他们俩何其的相似,相似的人生轨迹,相似的才华,一样的命运结局。留于世人除了惊艳他俩诗词华丽笔墨的豪情,更多的是指责亡国之罪。
李清照的一首《声声慢》道不尽悲凉,思不尽国家之念,在逃忘之路无穷的悲苦,想到沦陷的国家,走散的亲人,散丢的金石,何日能归故里?这一切一切的愁绪涌现唯有借酒消愁又暖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