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历史总复习考点全解析3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考点百家争鸣

一、百家争鸣

1)出现的社会原因

经济: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政治:各国并存,没有一个统一的文化专制政策;各诸侯国招揽人才,提供一个施展的舞台。

思想文化:私学兴办, 相对自由的学术风气

2)诸子百家及代表

【儒家】:

「孔子」:

历史地位:春秋时期,孔子创立儒家学派

主张:思想:主张“仁”与“礼”的学说,

政治:孔子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主张在人人道德自觉的基础之上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他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持敬而远之的态度。

教育:开创了中国古代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孟子」:提倡“仁政”学说。他提出,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学说,这一“君轻民贵”的原则成为中国早期民本主义的思想基础。

「荀子」:战国末期,三次在著名的“稷下学宫”担任“祭酒”。广泛吸收各家思想的精华。在天人关系上,他一方面强调“天行有常”,另一方面又指出人道有为,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重要思想。荀子对儒家关于“礼”的思想进行了深入讨论。他认为,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

影响:孟子、荀子对儒家思想加以总结和改造,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更能适应社会的需求

Ⅱ:【道家】

「老子」:“道”是世界的根本,事物具有向相反的方面转化的规律,蕴涵了朴素的辩证法思想。阐发了以柔克刚、以弱胜强的方法论原则。他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抱着消极悲观的态度,幻想回到“小国寡民”的社会。

「庄子」和老子一样,把“道"作为最高的原则,宣传天道与自然无为。万物也是没有界限和差别,就叫“齐物"。要达到与天地万物为一的精神境界,从而逍遥自得。

老庄崇尚自然,其主张超越功利去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法家】: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都发生了剧烈变化。在这样的形势下,涌现出一批杰出的法家政治家和思想家。奖励耕战、实施严刑峻法,是战国时期法家的重要特点。

「韩非」:战国末期,集法家思想之大成,将“法"、“术”、“势”三者糅合为一,又吸收道家思想,将法家理论系统化。韩非主张加强君主集权,厉行赏罚,奖励耕战。他提出了“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事异则备变"的主张。

作用:法家的理论对中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乃至秦始皇统一全国,都起到了重大作用。汉代以来,独立的法家学派逐渐消失,其法治思想被吸收到儒学体系中,成为维护专制政权的工具。

Ⅳ【墨家】

「墨翟」:战国初期,学术团体以纪律严密著称。墨家推崇夏朝的政治,学习大禹刻苦俭朴的精神,具有苦干和自我牺牲精神。墨家学说的主旨是“兼相爱、交相利”,这与儒家区别等级名分、重义轻利的主张是针锋相对的。以此为核心,墨子提出了非攻、尚贤、尚同、非乐、非命、节葬、节用等一系列主张。这些主张,都贯穿着讲求实际功利的精神。汉代以来,墨家学派逐渐湮没失传了。

3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意义

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考点2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时代背景:

汉武帝时代是古代中国具有重要意义的历史时期。在这一时期,中国的“大一统”局面得到巩固,高度集权的专制主义政治体制大体定型,以汉民族为主体的文化共同体也基本形成了,儒学思想逐渐被统治者确立为正统思想(更适应君主专制集权的需要)

2、董仲舒思想内容:

提出“天下一统”和“儒学独尊”主张——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提出“君权神授”思想——加强君权的需要和 “实施德教”学说---继续发挥儒学的民本思想

3、独尊儒术的措施

1)从儒生中选拔官吏

2)设立太学和郡国学

汉武帝时代,除了建立太学之外,还令各郡国建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

4、“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影响

积极:有利于维护国家大一统;汉王朝也加强了对思想、文化和教育的重视,这对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是有积极意义的

消极:结束了各学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遏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5、太学创立的影响:

汉武帝创建太学,使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官立学校。太学的建立,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

太学的兴立,带动了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对于文化的传播起了重要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使大官僚和大富豪子嗣垄断官位的情形得到改变,少数出身于社会中下层的人也得到人仕的机会;同时,进一步推动了儒学的传播与发展。

 

考点3   宋明理学

一、定义:为了与佛老思想抗衡北宋五子将儒家的忠、孝、节、义提升到了“天理”的高度,形成一整套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思想体系,这就是理学,又称新儒学。

二、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

【程朱理学】:

程颢、程颐兄弟合称“二程”,他们确定了理学的最高范畴“天理”。“二程”认为,天理的核心是“仁”,修养的最高境界也是“仁”。仁者不但能化物于无形,而且能获得高度的主体自由和极大的精神满足,这就是“孔颜之乐”。

朱熹(南宋):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他全面总结了北宋以来的理学成就,建立了庞大而严密的理学体系。

在理气关系方面,朱熹以二程学说为主,部分吸收张载的思想.理比气更根本,气有变化的能动性

理学的修养论,以本体论为基础,强调日积月累和循序渐进。朱熹还强调,“仁”是人的爱心及一切道德价值的终极源泉

理学的社会政治理论、道的价值内涵是“三纲五常”,以道统论为依据、秦汉以来的所有帝王都是无道之君、儒家拥有干预政治的天然权力、儒家干预政治的关键,就是要设法“正君心”

朱熹将《大学》、《中庸》与《论语》、《孟子》集为《四书》,并对之加以注解,使之成为了理学的经典。

【陆王心学】

陆王心学强调,做学问的目的在于做人,即明白做人的道理并努力实践之。因此,心学主张扫落枝叶,直奔主题。心学的出现,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已经完成。

陆九渊(南宋):是心学的开创者。他提出的核心命题是“心即理也”;“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他批评朱熹的理学过于“支离”,主张于人生日常处直接体悟理,“发明本心”, 作为自己安身立命的准则.

王守仁(明代),世称阳明先生。他建立了系统的心学理论,是心学的集大成者。他认为人是天地的心,“灵明”是人的心,“灵明”就是天理,就是本心,就是良心;提出“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由于人人都有良知,“愚夫愚妇与圣人同”,所以只要识得此理,则“满街都是圣人”;以至圣的修养关键,在于“致良知”。为了遏止伪善流行,他特别强调“知行合一”。

.影响:

      积极: 和谐意识道德价值、个人自觉,对塑造大丈夫性格乃至中华民族性格有积极作用

      消极: 用三纲五常维系封建专制制度,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和创造力。

考点4   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

一、产生条件:

政治:君主专制的强化,封建制度趋于衰落;明朝灭亡,促使反思

经济:商品经济繁荣、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

思文:理学空谈义理,八股取士,限制了思想自由;

二、思想家及主张

思想著作

李贽()

号卓吾

反对“存天理,灭人欲”:“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反对权威:不能以“圣人”之言作为判别是非的标准,儒家经典也不是“万世之至论"

(3)提出“绝假纯真”的童心说,以此反对礼教的虚伪和官场的欺诈

4)在诗文写作的风格方面,主张“真心,反对当时盛行的摹古文风

《焚书》

《藏书》

黄宗羲

(明末清初)号梨洲

猛烈批判君主专制,“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君臣平等。限制君权,学校就成了决定是非的最高机构。建立“天下之法”

反对传统的重农抑商,认为工商皆本,是明朝末年社会生产关系发生变化的具体反映。

《明夷待访录》

顾炎武

(明末清初)

亭林先生

开清代考据学之先河

主张经世致用,反对不切实际的学风,注重实学

3)批判君主专制,主张“众治”,“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

梁启超把顾炎武的上述思想归纳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日知录》

《天下郡国利病书》

王夫之

(明末清初)

号姜斋

人称船山先生

批判君主专制,提出“循天下之公”

提出了尊重物质运动规律的自然史观和社会史观,强调“天地之化日新”

3)王夫之的哲学思辨代表着中国古代哲学发展的巅峰,“六经责我开生面”的气魄

《船山遗书》

三、明末清初儒家思想的发展:运用儒家传统的民本思想猛烈批判君主专制,提倡经世致用,注重工商业的发展

四、为何中国明末清初的批判思想没有形成像西欧启蒙运动波澜壮阔的景象?

1、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使早期民主思想缺乏强有力的物质基础。

2、中国传统文化的束缚和影响。

3、君主专制政体的压制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