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新冠肺炎疫情以来,以互联网为依托的新业态经济表现抢眼。灵活用工模式逆势蓬勃发展,提供了很多就业岗位。然而,这些新就业形态也存在一些管理“盲点”。网约车司机、外卖送餐员、快递小哥等群体的社会保障力度明显不够。
# "两会热点"
“疫情促进了一大批弹性化职业的爆发性增长,外卖送餐员、快递小哥、网约车司机以及各类远程办公工作越来越多,但他们与平台的劳动关系如何明确?他们的劳动权益谁来保障?这些都非常模糊。”
陈爱蓓与南京艺术学院党委书记杨明、省政协文史委副主任刘德海在调研中发现,灵活就业、零工经济越来越多,但与之相对应的规章制度并未及时跟上,造成了一些管理上的困难。
01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
缓解就业压力在于拓渠道
据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显示,我国包括零工在内的灵活就业人员数以亿计。陈爱蓓建议,要深化放管服,为灵活就业提供更多便利。“城市里的流动人口是灵活就业的主力,经商、餐饮及各类商业服务业是吸纳就业的主要渠道。”
02
完善灵活就业保障
灵活就业者的职业伤害保险和失业保障
“灵活就业从业者身份复杂,既有通过网络平台提供服务,与平台之间没有劳动关系的,如电商、外卖骑手;也有提供服务获取报酬,但没有工作单位的,如网络主播、民宿房东、电竞顾问等。工作地点、时间、用工关系都呈现弹性化特征,给传统劳动关系和社会保障制度带来挑战。”陈爱蓓建议,要依法界定灵活就业的范围,从地方劳动登记监管、失业管理和保障、工伤保障以及职业培训体系等方面,增强灵活就业人员的安全感、归属感。
03
进一步释放灵活就业的活力
有利于保障就业的基本民生
陈爱蓓认为,政府应当坚持深化“放管服”改革,及时落实好已经出台的各项纾困政策,同时出台相关法律法规依法界定灵活就业的范围,从地方劳动登记监管、失业管理和保障、工伤保障以及职业培训体系等方面,对灵活就业做出相应的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