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久不见,简书,不知不觉,停了日更已经近两周。因为准备整本书推进课,每日海量阅读、苦思冥想,不知道咋地这次比鲁迅单元还要痛苦翻倍,多少次想就地“自我了结”算了,又觉得墓志铭上万一被写:“一位老师,卒于备课”的话有点蠢。高考都熬过来了,活着就有希望啊。果然,磨着磨着,在赵老师的引领下,思路越来越清晰,灵感也源源不断涌现。
昨天,与孩子们一起共同完成了《汤姆索亚历险记》整本书阅读推进课,虽然过程艰辛,我这周还闹了急性肠胃炎连着一个月没好的咳嗽真的一度“奄奄一息”。但最后课堂生成让我还是比较满意的。
这堂课,不敢说优质,但至少孩子也好,我也好,我们都从中读到了自己,汲取了精神力量。在上文略做分享,抛砖引玉。尽管非常忙,但我还是希望有机会在展示课上把这课再上一遍,这是工作这么多年来第一次自发萌生这样的愿望,因为我觉得它可以更好,我希望可以用这课,未来激发更多学生的无限潜力。当然,也不断激励我自个儿。
短暂喘息后,新的挑战无缝衔接。说实话,面对近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泄气感是从心底生发的。“我不行,我比他们都差”“我写了那么多东西了,为什么还是不会”“我根本不是这块料,放过自己吧”......很多负面标签不知道从哪里冒出来。平日随心写作的自信完全连影子都不知道上哪找。
得了宝藏、爱情、友情、小镇人民的喜欢、被封为小英雄的汤姆还会继续去冒险吗?我在课堂最后提的问题,我自己也没答案。就像取得小小成绩,有点自满的我,还会愿意突破舒适区,去做一件可能丢脸,可能没有结果的事吗,甚至收获满满失败体验的事情吗?我连自己都回答不了。
马克吐温说:“我们在长大成人的过程中往往越来越看重社会习俗和社会赞许与否,越来越丧失我们对个人自由的热爱。” 真是一语中的。因为害怕失败所以不尝试,因为害怕被评价所以不出发,选择了什么都不干看似保险、自由,但放弃了冒险精神,还能从哪里获得成长的可能呢?汤姆索亚觉得自己不被认可,不被爱,不满足当下,跟贝奇闹矛盾解释不清,他干啥了,冒险去,说干咱就干,也不为了谁,也不为了什么结果,就为了心中向往的样子,啥啥他都敢干。
这真是成年人特别不如小孩子的一点。无怪马克吐温自己也说,这本书,他是写给成年人看的。起初我以为是让我们回忆童年趣事,后来又以为让我们反思大人做派,最后越读才越明白,哦,原来是要唤醒我们的冒险精神啊。我们做事情总是瞻前顾后,为什么不能为了心中向往的样子去冒险一把,而要那么多考虑他人评价和结果呢。
在孩子们的课后随笔中,我发现他们也给了我相同的答案。
“生活不就是一场冒险,失败了又怎样,突破舒适区,向未知进军,我们才有可能成为更好的自己,不是吗?”孩子这样写道。一种被体贴安慰到的感觉轻轻柔柔环绕拥抱着我,鼻子一酸。都说孩子是最接近真理的人,更能看到事情的他们本质。果然如此。当老师最幸福的部分就在于,教学相长。
《少有人走的路》中有这样一句话:“人生就是一场冒险。我们一生要经历数以千计乃至百万计的风险,而最大的风险就是成长”,是呀,想要成长,哪有那么多一帆风顺,我都没试试,怎么知道做不到呢。
忽而想起我最爱的小说主人公——堂吉诃德在音乐剧中的歌唱:
To dream the impossible dream
To fight the unbeatable foe
To bear with unbearable sorrow
To run where the brave dare not go.
读书就是读自己,果然如此。 就这样吧,带着汤姆索亚给的勇气,感谢孩子们给我做榜样,带着一点浪漫主义,加五天的班来一场冒险吧!简书,我们可能还要再分开一些些时间,等我冒完险,再回来找你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