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成ID的基本要求
1.必须全局唯一,包括在分布式的环境下
2.一般都需要单调递增,因为一般都会存到数据库,而Innodb的特性就是将内容存储在主键索引树上的叶子节点,而且是从左往右,递增的,所以考虑到数据库性能,一般生成的id也最好是单调递增.
3.可能还会需要无规则,因为如果使用唯一ID作为订单号这种,为了不然别人知道一天的订单量是多少,就需要这个规则.
常见唯一Id生成方案
UUID
数据库生成
Leaf-segment数据库方案
Leaf-snowflake方案
UUID
UUID(Universally Unique Identifier)的标准型式包含32个16进制数字,以连字号分为五段,形式为8-4-4-4-12的36个字符.
目前共有5种方式生成UUID,详情见IETF发布的UUID规范 A Universally Unique IDentifier (UUID) URN Namespace。
优点:
本地生成,没有网络消耗,性能很高
缺点:
①不易于存储:UUID太长,16字节128位,通常以36长度的字符串表示,很多场景不适用。
②信息不安全:基于MAC地址生成UUID的算法可能会造成MAC地址泄露,这个漏洞曾被用于寻找梅丽莎病毒的制作者位置。
③ID作为主键时在特定的环境会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做DB主键的场景下,UUID就非常不适用:对MySQL索引不利:如果作为数据库主键,在InnoDB引擎下,UUID的无序性可能会引起数据位置频繁变动,严重影响性能。
雪花算法snowflake
把64-bit分别划分成多段,分开来标示机器、时间
41-bit的时间可以表示(1L<<41)/(1000L360024*365)=69年的时间,10-bit机器可以分别表示1024台机器。如果我们对IDC划分有需求,还可以将10-bit分5-bit给IDC,分5-bit给工作机器。这样就可以表示32个IDC,每个IDC下可以有32台机器,可以根据自身需求定义。12个自增序列号可以表示2^12个ID,理论上snowflake方案的QPS约为409.6w/s,这种分配方式可以保证在任何一个IDC的任何一台机器在任意毫秒内生成的ID都是不同的。
优点:
①毫秒数在高位,自增序列在低位,整个ID都是趋势递增的
②不依赖数据库等第三方系统,以服务的方式部署,稳定性更高,生成ID的性能也是非常高的。
③可以根据自身业务特性分配bit位,非常灵活。
缺点:
强依赖机器时钟,如果机器上时钟回拨,会导致发号重复或者服务会处于不可用状态。而多机下时钟不同步是很正常的
数据库生成
利用给字段设置auto_increment_increment和auto_increment_offset(表示步长,即每次自增多少)来保证ID自增,每次业务使用下列SQL读写MySQL得到ID号。
begin;
REPLACE INTO Tickets64 (stub) VALUES ('a');SELECT LAST_INSERT_ID();
commit;
优点:
①非常简单,利用现有数据库系统的功能实现,成本小,有DBA专业维护。
②ID号单调自增,可以实现一些对ID有特殊要求的业务。
缺点:
①强依赖DB,当DB异常时整个系统不可用,属于致命问题。配置主从复制可以尽可能的增加可用性,但是数据一致性在特殊情况下难以保证。主从切换时的不一致可能会导致重复发号。
②ID发号性能瓶颈限制在单台MySQL的读写性能。
当然也可以在数据库压力不是很大的时候,批量生成加载至redis中,需要的时候直接从redis中获取,同时监控,redis里的使用,达到一定百分比时触发数据库再生成一批导入至redis中.
Leaf-segment数据库方案
原方案每次获取ID都得读写一次数据库,造成数据库压力大。改为利用proxy server批量获取,每次获取一个segment(step决定大小)号段的值。用完之后再去数据库获取新的号段,可以大大的减轻数据库的压力。
各个业务不同的发号需求用biz_tag字段来区分,每个biz-tag的ID获取相互隔离,互不影响。如果以后有性能需求需要对数据库扩容,不需要上述描述的复杂的扩容操作,只需要对biz_tag分库分表就行。
表设计如下:
+-------------+--------------+------+-----+-------------------+-----------------------------+| Field | Type | Null | Key | Default | Extra |
+-------------+--------------+------+-----+-------------------+-----------------------------+| biz_tag | varchar(128) | NO | PRI | | |
| max_id | bigint(20) | NO | | 1 | |
| step | int(11) | NO | | NULL | |
| desc | varchar(256) | YES | | NULL | |
| update_time | timestamp | NO | | CURRENT_TIMESTAMP | on update CURRENT_TIMESTAMP |
+-------------+--------------+------+-----+-------------------+-----------------------------+
字段说明
biz_tag用来区分业务,max_id表示该biz_tag目前所被分配的ID号段的最大值,step表示每次分配的号段长度。原来获取ID每次都需要写数据库,现在只需要把step设置得足够大,比如1000。那么只有当1000个号被消耗完了之后才会去重新读写一次数据库。读写数据库的频率从1减小到了1/step
test_tag在第一台Leaf机器上是1-1000的号段,当这个号段用完时,会去加载另一个长度为step=1000的号段,假设另外两台号段都没有更新,这个时候第一台机器新加载的号段就应该是3001~4000。同时数据库对应的biz_tag这条数据的max_id会从3000被更新成4000,更新号段的SQL语句如下:
Begin
UPDATE table SET max_id=max_id+step WHERE biz_tag=xxxSELECT tag, max_id, step FROM table WHERE biz_tag=xxx;
Commit
优点:
①Leaf服务可以很方便的线性扩展,性能完全能够支撑大多数业务场景。
②ID号码是趋势递增的8byte的64位数字,满足上述数据库存储的主键要求。
③容灾性高:Leaf服务内部有号段缓存,即使DB宕机,短时间内Leaf仍能正常对外提供服务。
④可以自定义max_id的大小,非常方便业务从原有的ID方式上迁移过来。
缺点:
①ID号码不够随机,能够泄露发号数量的信息,不太安全。
②TP999数据波动大,当号段使用完之后还是会hang在更新数据库的I/O上,tg999数据会出现偶尔的尖刺。
③DB宕机会造成整个系统不可用。
优化方案
对于第二个缺点,可以做如下优化,不需要在DB取号段的时候阻塞请求线程,即当号段消费到某个点时就异步的把下一个号段加载到内存中。而不需要等到号段用尽的时候才去更新号段。这样做就可以很大程度上的降低系统的TP999指标。如下图所示:
服务内部有两个号段缓存区segment。当前号段已下发10%时,如果下一个号段未更新,则另启一个更新线程去更新下一个号段。当前号段全部下发完后,如果下个号段准备好了则切换到下个号段为当前segment接着下发,循环往复。
每个biz-tag都有消费速度监控,通常推荐segment长度设置为服务高峰期发号QPS的600倍(10分钟),这样即使DB宕机,Leaf仍能持续发号10-20分钟不受影响。
每次请求来临时都会判断下个号段的状态,从而更新此号段,所以偶尔的网络抖动不会影响下个号段的更新。
对于数据库宕机的优化,可以使用数据库的集群部署,保证高可用
Leaf-snowflake方案
由于Leaf-segment方案可以生成趋势递增的ID,同时ID号是可计算的,所以是可以计算业务量的
而Leaf-snowflake又有什么改进呢?
Leaf-snowflake方案完全沿用snowflake方案的bit位设计,即是“1+41+10+12”的方式组装ID号。对于workerID的分配,当服务集群数量较小的情况下,完全可以手动配置。Leaf服务规模较大,动手配置成本太高。所以使用Zookeeper持久顺序节点的特性自动对snowflake节点配置wokerID。Leaf-snowflake是按照下面几个步骤启动的:
1.启动Leaf-snowflake服务,连接Zookeeper,在leaf_forever父节点下检查自己是否已经注册过(是否有该顺序子节点)。
2.如果有注册过直接取回自己的workerID(zk顺序节点生成的int类型ID号),启动服务。
3.如果没有注册过,就在该父节点下面创建一个持久顺序节点,创建成功后取回顺序号当做自己的workerID号,启动服务。
除了每次会去ZK拿数据以外,也会在本机文件系统上缓存一个workerID文件。当ZooKeeper出现问题,恰好机器出现问题需要重启时,能保证服务能够正常启动。这样做到了对三方组件的弱依赖。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可用性
另外关于时钟回退的解决
服务启动时首先检查自己是否写过ZooKeeper leaf_forever节点:
若写过,则用自身系统时间与leaf_forever/{self}时间则认为机器时间发生了大步长回拨,服务启动失败并报警。
若未写过,证明是新服务节点,直接创建持久节点leaf_forever/${self}并写入自身系统时间,接下来综合对比其余Leaf节点的系统时间来判断自身系统时间是否准确,具体做法是取leaf_temporary下的所有临时节点(所有运行中的Leaf-snowflake节点)的服务IP:Port,然后通过RPC请求得到所有节点的系统时间,计算sum(time)/nodeSize。
若abs( 系统时间-sum(time)/nodeSize ) < 阈值,认为当前系统时间准确,正常启动服务,同时写临时节点leaf_temporary/${self} 维持租约。
否则认为本机系统时间发生大步长偏移,启动失败并报警。
每隔一段时间(3s)上报自身系统时间写入leaf_forever/${sel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