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老师是我在整个学生时代交往最多、交情最深的老师,没有之一。刘老师是郓城人,那年师专毕业,分到县一中,教我们高一年级的政治课,高二分文理科后,继续教我们的课。刘老师性格温和,待人真诚,很能和同学们打成一片。我们文科班的同学尤其喜欢他讲的哲学课,深入浅出,联系实际,闻而不虚,闻想再闻。再说,他比我们也大不了几岁,像老大哥一样关心着小弟小妹们的学习生活,师生之情,加兄弟之谊,关系自然就一天天加深了。以至于,在他结婚大喜的时候,我们几个平日里他最喜欢的弟子去道喜祝贺,当场问刘老师,这新娶来媳妇,我们该如何称呼呀?“叫嫂子就行,叫嫂子就行。”刘老师毫不犹豫地连声说。嫂子是东明本地人,更是一个热心肠。从那以后,嫂子成了我们几个的又一个贴心人,“嫂子”也成了我们几个同学说话时的特指,成了多年来我们几个同学对外交流时的专称。刘老师成家以后,这几个同学去他家里蹭吃蹭喝的时候不少,每一次嫂子都很热情,有什么好吃的,嫂子会特意叫上我们几个馋猫去分享一番。
有空的时候,刘老师和嫂子约上我们几个要好的同学骑上自行车,分别去这几个同学的家里走走,认认家门,见见家长,聊聊天,说说话,彼此熟悉熟悉。因为我家离城最近,他们来我家的次数最多,每次来,母亲都很高兴地接待,总是做最好的饭菜让他们吃。母亲对嫂子的朴实大方、热心善良评价很高,常常说,你们几个,能够在上学时碰上这么好的嫂子,是你们几辈子修来的福分。母亲对刘老师的评价更是特别,你看看你们一个个咋咋呼呼的,哪像恁刘老师文文静静,像个大姑娘似的,说话都不大声,你们一个个也都跟恁刘老师好好学学。恁刘老师也是从农村来的,一丝一毫都没有老师的架子,又有这么高的学问,都有点不像个大知识分子的样子。省得像有些人,把自己说得七面光八面净的,装模作样不实在,我最看不惯那种人了。
我知道,刘老师和嫂子对我的帮助最大。他们两个是我和妻子的媒人。嫂子的三妹妹和妻子是初中时关系好、来往多的同班同学,那时,妻子就已经称呼嫂子为二姐了,多少年来,一直没有改口。我们结婚时,刘老师是证婚人,至今家里还保存着刘老师在婚礼上致辞时的照片。我儿子出生时,也是嫂子给精心安排的,她那时在县中医院上班,人缘好,熟人多。嫂子找人给单独安排一间产房,找全院最好的妇产科大夫给诊断、接生,跑前跑后,忙里忙外,直到我家小子顺顺利利生下来。母亲感激地说,这次多亏了恁嫂子,咱孩子少受多少罪呀!
在嫂子这个强有力的贤内助支持下,刘老师顺利考上了中央党校的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先在市委党校工作了一年多,后调到省城,一直在省委党校从事教研和管理工作。嫂子作为“随军家属”,也跟着搬了几次家。距离远了,和刘老师和嫂子的来往并没有断,要么这几个人去省城看他们,要么他们来老家时,招呼一班儿人,热闹热闹。每次见面,总觉得时间不够用,感到有很多话都没说完。
有一次,我和妻子专程搭车去省城看他俩,在家里说话,一聊就是大半夜,最后,刘老师和嫂子执意把我们俩让到他们的的床上休息,自己却睡在客厅的木地板上。回来后,给母亲说起了这一细节,她说,恁刘老师他两个是好人,啥时候待你们都是那么亲!你们啥时候都不能忘了他俩对你们的好!
后来,受刘老师和嫂子影响,我也决定考研,也考中央党校。学历不够,就走自学专科加论文——“同等学历”这条路,刘老师帮我在有关刊物上发论文;学习资料不够,刘老师带我直接去中央党校找老乡老同学,从党校的资料室购买最新的;英语底子薄,刘老师向我推荐历届考生反映最好的辅导材料。总之,那几年,没少给我帮忙,操心儿,鼓励,打劲儿。每每想起,我那几年考研没有一个好结果,我首先对不住的就是刘老师。
再后来,母亲得病住进省肿瘤医院,我一直陪在身边照顾。刘老师和嫂子知道了,匆匆忙忙赶到医院,送来2000元钱,一边联系着省里其他大医院的熟人朋友,咨询有没有更好的治疗方法,一边说着让母亲宽心的话,想方设法减轻母亲的心理负担。母亲一看见嫂子,眼泪止不住地掉,嘴里不停地说着不让她俩担心、对她两个感激的话。
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