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心理学上,有一个概念叫“幸存者偏差”。
认真了解一下这个概念,它真能影响你人生中很多重大的决策,
也让你不容易被忽悠。
一、先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 第一个,如果你拥有李嘉诚的所有品质,你是否就会像他一样有钱?
- 第二个,如果将你的大脑换成了巴菲特的大脑,炒股是否就能无往而不利?
- 第三个,如果乔布斯复生,但大家都不认识他,他是否还能复制苹果王国的奇迹?
相信大部分人都要先想一想,然后说——那可不一定。
的确,商业世界异常复杂,失败的人不计其数。
李嘉诚、巴菲特和乔布斯只是少而又少的幸存者。
但是,怎么解释幸存者是他们,而不是别人呢?
每个人都想成为他们那样的成功者,于是就从他们待人接物、为人处世的每一个小细节开始研究。
二、幸存者偏差
——事实上,这正是 “幸存者偏差”,
我们都倾向于在幸存者的身上寻找到一些特质,来说服自己:
他们的成功绝非偶然,不然就没办法解释,“幸存者怎么就不能是我”这个问题。
只要把焦点放在所有人身上,而不是这些幸存者身上,
就很容易发现,这个社会上有成千上万人,
拥有你所认为的成功者身上才有的美好特质,
但他们却依然穷困潦倒,身上也看不出任何一点潜在成功者的影子。
这也就是说,如果把乔布斯再复制1000份,散落到世界各地,
最后能成为幸存者的很可能也就只有那一位,
至于为什么是那位呢?没人能说清。
假如说,巴菲特现在出现在你身边,
你会不会把钱放心地交给他去打理呢?
你肯定会说,那当然了,收再高的管理费我也愿意,那可是股神啊。
但有意思的事,你也不会把钱随便交给一个参加“押大小”游戏成功的人,因为你会觉得那只是偶然。
只要参与者基数够大,按照概率,总能产生几个连续盈利的人。
——那么既然如此,你凭什么就相信股神不是靠参与者基数够大,按照概率性产生的呢?
三、日常生活的幸存者偏差
这种幸存者偏差现象,不仅在投资领域出现,而且在日常生活中也很常见。
比如说,某些老中医的偏方。
实际上,只有他自己才知道究竟治好过多大比例的患者。
而所有的幸存者,都是在不知道整体治愈率的前提下,
认为这位老中医的偏方非常有效,还会不遗余力地主动向其他人宣传。
这种“祖传偏方”基本都是不靠谱的,
因为如果它真的具有普适性和不可替代性,经过几十年上百年,
它就不会只停留在偏方层次了。
正是因为对于偏方,我们的期待值是比较低的,
- 假如我们默认医院的治疗是100分,
而它的治疗效果最后是90分,你就会很不满意,认为这家医院不行。 - 但对于偏方就不太一样,我们的心理预期一般都只有20分。
如果侥幸达到了50分的效果,你就会对它的疗效非常满意,
而且很容易就会认为,它对所有人都有效。
除非某位“神医”或“某个方子”一个人都治不好,否则的话,就总会受到追捧。
虽然我们的大脑本身是有理性的,
但在很多事上,我们还是会本能地把规避危险的系统进行人为地放大,很容易就掉进“幸存者偏差”的陷阱里。
比如说飞机失事,很多人不敢坐飞机,
虽然理性上他们知道,飞机是最安全的交通工具,
但他们还是认为,虽然飞机的事故率极低,但一旦出事就无法幸免。
这同样掉进了陷阱之中,实际上飞机事故后的生还率在90%以上。
而汽车呢?我国的道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如今大概已经超过了20万人/年,注意,这是死亡人数,不是事故数。
但还是有很多人患有飞机恐惧症的同时,认为私家车出行更安全,
这都是因为大家的关注点常常在媒体报道上。
问题恰恰就在这,稀松平常的事情,媒体是没兴趣报道的,
这里就存在着幸存者偏差。
还有一个幸存者偏差的典型例子,就是选秀。
实际上,哪怕选秀孵化出了再多歌手,失败的人,
仍然是幸存者的上万倍,甚至更多。
那些出名的歌手,连他们自己都不知道是怎么火起来的,
而更多的失败者,没有机会出来说话。
幸存者偏差,就是因为你偏听偏信了幸存者的话。
而那些失败者,他们根本没有机会在你面前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