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起来看到社群里安琪的最新推文,触动很深。
尤其这一句:获得自由,需要付出代价,包括承担更多责任。
那么,我是个为了逃避责任而舍弃自由的懒虫。
我想到了自己,——我是吗?
我渴望自由,却常在责任边缘退缩。
我到底想要什么样的自由?
逃跑能带来真正的自由吗?
不能。
自由是我逃避责任的华丽借口吗?
我到底想要什么?
自由不是脱离束缚,而是自己创造束缚:自律、自承担。
它意味着无可推卸的后果,无处可逃的选择。
我是离不起婚吗?
我从未认真想过这个问题,也不肯想。
我不想当逃兵,至少到目前为止我还不想。
我甚至不接受“婚姻失败”这个概念出现在我的人生字典里。
活到三十五岁,没有大成就,但若离婚,必是人生履历上最大的大写“失败”。
我不要。
想站着唱歌,却大多数时间都在蹲着挨打。
挨打模式,是我年少轻狂、无意识里迈进的。有错吗?
年轻无知,算错吗?
谁规定认知会随着年龄自动成熟?谁给了“长大就懂事”这份免费通行证?
“社会”说“应该”如此,可“应该”之外,是谁的真实世界?
起床后,本想套上运动服出门遛狗散步,但又不想思考中断,拿起手机,开始敲字——
脑海里浮现一个画面:安琪蹲在围城脚下,阳光从墙缝倾泻,一群蚂蚁在拳头大小的洞口自动分成两队:一队出去,一队进来。
它们匀速有秩,既不插队,也不掉队,完美保持队形。她伸出一根手指,想去搅乱它们,却在指尖快触地面的瞬间犹豫:拦截进来的?还是挡住出去的?最后,她什么都没做,只是慢慢收回手指,静静看着。
我想起小时候,无手机、无手表,能蹲在地上看蚂蚁搬家好几个小时。那是最安静的仪式:太阳影子从短到长再到无影,蚂蚁从密密麻麻到消失不见,我才恋恋不舍地回家。
谁定义了婚姻的审判书?
社会对婚姻的审判,从未缺席。“离婚就是失败”的论断,像一座牢笼,不断压迫我们把“破裂”与“否定”画上等号。
集体幻觉:婚姻被刻入人生的唯一标尺,所有其他体验都被边缘化。稳定的表象 vs. 消耗的内核:保持婚姻的完整,往往需要巨大的情感与精力付出;当外壳坚硬到足以遮掩内里破碎,我们又选择继续演绎。
真实救赎:正视裂痕,并非对人生的全盘否定,而是对真实需求的诚实回应。承认伤口,才有机会愈合;承认裂缝,才可能让光透进来。正如尼采所言:“杀不死我的,使我更强大”,但力量来自何处?它源于对现状的清醒接纳,而非盲目维护表象的完美。
二、认知突围:年龄增长 ≠ 灵魂成熟
我们常被说服:
时间会自动赋予我们成熟;年纪一到,认知便顺理成章。模仿的局限:重复父母的言行,照搬社会规则,学习生活技能,却无法带来内在的自我觉察。刺破“应该”幻觉:当“该结婚”“该稳定”“该幸福”成为默认剧本,真正的自我反而被淹没。追问“我想成为什么人”:打破“社会子民”的标签,不再让外界的评判定义自我价值,才能看见更广阔的可能。认知的飞跃,需要勇气与决心。它来自每一次对既定规则的质问,来自对“不合拍”的内心节奏的聆听,来自对多元生活方式的包容。
三、走出没有天花板的房间:重建安全感
住在四面有墙却无天花板的房间里,恐惧是常态:担心偏离轨道,担心被贴上“异类”标签,担心命运从虚空坠落。“标准房间”的幻象:婚姻被视为避风港,却往往只是一间由社会规训搭建的牢笼。
宇宙视角:把自己想象为宇宙中心,头顶是天花板,脚下是地板,它们随我而动。
真正的安全感,不来自外界建筑,而是对内在价值与方向的坚信。
婚姻的双重隐喻:镜子:照见我的脆弱与渴望;道场:在冲突与碰撞中,教会我温柔与边界。跳出“无天花板的围城”,不是逃离婚姻,而是重塑内在支撑,在自我边界中安放安全感。
四、自由的代价:
在摇晃中端汤前行自由,往往被误读为“随心所欲”。真正的自由,是主动承担选择的后果,是在不确定中保持清醒。
清醒 vs. 正确:正确是外界的评判;清醒是来自内心的灯塔,让人即便迷茫也不失方向。
端汤前行的隐喻:想象端着一碗滚烫的汤,手臂会颤抖,但要在颤抖中找到节奏,与身体和思绪和谐共舞。
选择的代价:每一次诚实的决定,都带来沉甸甸的重量;但正是这些重量,塑造了更真实、更坚韧的自我。自由的本质,是在责任与后果之间,踩出自己的节奏。
五、写给自己的行动召唤
午夜拷问:在深夜,问自己“三个最害怕被打破的“应该是什么”?
清晨驻足:起床后,给自己两分钟,回想那只蚂蚁队伍——你想成为什么样的观察者?
每日记录:写下一个“不确定清单”,列出三件让你纠结的选择,并在日记中问:“我想成为怎样的人?”
诚实对话:与伴侣、朋友或自己,进行一次无障碍对话,把内心最真实的声音说出来。
结语:
在不确定中成为自己回望这条思考的脉络,我才明白:困住我的,从来不是婚姻本身,而是不敢直面真实自我的怯懦。
三十五岁的我,或许无法给出“完美婚姻”的答案,但我终于敢承认——我不是离不起婚,而是不愿用“逃离”来回避成长。
在没有标准答案的摇晃中,愿我们都能:清醒地看见自己的需求;勇敢地承担每一次诚实选择的重量;
最终,活成自己认可的模样。
与其纠结“是否离得起婚”,不如扪心自问:“是否愿意,为了成为真正的自己,承担每一个诚实选择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