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24

“是个好地方!”看了天然在手机上找到的安徽安庆市的介绍,郑扬笑着对晓彤说道:“这七天假我们就到你的家乡安庆去玩玩。”

晓彤红着脸轻轻地说道:“其实我的家在枞阳,以前是归安庆的,现在归铜陵了。我的家乡有两千多年前的汉武帝射蛟台,还有地质火山公园浮山。”

“说说你的家乡的故事!”庄雅和小惠对晓彤说道。郑扬也点了点头,大家都望着晓彤,想着晓彤说她家乡的故事。

晓彤笑着点了点头,在网络上找了一篇介绍家乡枞阳的文章轻轻地读了起来:

北纬31°01′~31°38′、东经117°05′~117°43′,八百里皖江江水之北有一个叫枞阳的县城,地处安徽省西南部、铜陵市西北面,大别山之东南麓。《枞阳县志》载:“西汉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置县,属庐江郡,名曰‘枞阳’”。

我的家就住在枞阳县城的老街叫“上码头”的地方,“上码头”的名字应该是陪伴着古枞阳从两千多年前,汉武帝浔阳浮江,至枞阳射蛟,作《盛唐枞阳之歌》,置枞阳县,也许还要更早的存在。

翻开浩瀚的历史册页,“周幽王十一年(公元前772年),申侯因周幽王废黜女儿申后、外孙姬宜臼之事而恼怒。”“十年春,王及诸侯盟于太室,王师伐申。申人、鄫人及犬戎入宗周,弑王及郑桓公。犬戎杀王子伯服,执褒姒归。申侯、鄫侯、许男、郑子立宜臼于申,是为周平王。”

周朝时期,周平王姬宜臼将小儿子姬精英封于枞邑,并让他建立了枞国,为侯爵国。姬精英建立枞国后,人们就称他为枞侯。枞侯的后代以国名为姓氏,形成枞。

枞水之阳,汉武帝浔阳浮江,至枞阳射蛟,作《盛唐枞阳之歌》,在枞水之阳置县,是为枞阳县始。我的家在射蛟台畔,四楼的北窗外望,一片荫蔽的树荫里,山岗上射蛟台清晰在望。

“轻帆挂于白云来,棹击中流天倒开。五月江声千里客,夜深同到射蛟台。”桐城派文学三祖的姚鼐一首《夜抵枞阳》,将射蛟台与古枞阳的故事娓娓道来。两千多年前,《史记,武帝本纪》载:“元封五年冬,汉武帝登礼潜之天柱山,号曰南岳,浮江,自浔阳出枞阳,过彭蠡,祀其名山川。”明《一统志》载:“射蛟台在枞阳镇,汉武帝亲射蛟在此处。”

在枞阳老街的上码头,射蛟台西南临水的地方,曾经有一座古牌坊,牌坊的近旁有一块巨大的石碑,碑上刻着“古枞阳”三个大字。穿过古枞阳牌坊,枞阳长河的水千古悠悠,环绕着枞阳古城尽情地流淌着。明朝许诰从桐城来,船泊上码头,望古枞阳牌坊,夜宿老街,听长河芦苇风声沙沙,兴笔写下《枞江夜雨》:“枞江夜雨势如倾,拂柳滋花都有情。几个渔翁趁新水,江头一夜掉歌声。”

昔时,清朝刘大櫆诗云:“我家门外长江水,江水之南山万重。今日只在图画里,青天遥看九芙蓉。”我的家乡枞阳,枞水之阳,晋陶侃领枞阳令,陶侃说:“大禹圣者,乃惜寸阴,至于众人,当惜分阴。”射蛟台之东,陶公祠、惜阴亭、冼墨池,将枞阳“诗人之窟、文章之府、气节之乡。”精神千古流传!

北宋元丰三年(1080)黄庭坚首次来舒州,诗人由河北大名府国子监教授改任江西吉州太和(今江西泰和)令,当年秋由汴京(开封市)启程赴任绕道舒州。因其舅李常和堂弟李秉彝。李常字公择,时任淮南西路提点刑狱,驻节舒州。

绍圣元年(1094)诗人第一次经过枞阳“永利寺”“大云仓”。诗人因爱舒州山水名胜,寄情于物,犹爱天柱山山谷流泉,取号“山谷”。黄山谷从家乡江西分宁前往宣州赴任途中,因风雨相阻,便在舒州桐城停留多日,与枞阳镇官苏台、范光祖同游“永利寺”“大云仓”。

在永利寺后高台之上远望湖野四合,青山如黛,江水如链,视野开阔,极目千里。此情心怡,因指此地为“达观台”,并写《题大云仓达观台二首》脍炙人口的诗。高台之上,东主戴器之将二首诗刻石,供游人观赏,后来成为枞阳名胜,汉武帝射蛟台山脉也因之叫达观山。

“戴郎台上镜面平,达人大观因我名。何时燕爵贺新屋,唤取竹枝歌月明。”“瘦藤挂到风烟上,乞与游人眼欲开。不知眼界阔多少?白鸟飞尽青天回。”

1101年四月,黄山谷回家乡江西分宁祭祖,之后赴太平之任,再次经过舒州。系舟达观台下,等候女儿黄睦和女婿李文伯。又登“永利寺”后高台游览,此时屋主戴器之已去世,高台之上荒草败叶,永利寺长老智达禅师意欲重建达观台,黄山谷遂记《题大云仓达观台二首》,并作跋留念。

枞水之阳,我的家乡枞阳的历史烟云里,许许多多的故事传说着。明朝万历年,枞阳童自澄于枞阳永利寺和古道庵讲学二十年,后积金筑室射蛟台下,建“辅仁会馆”。也许你于今天的时候,去枞阳老街,在位于正大街之北的凤凰山上,还能于居民的高楼房屋间寻找到那曾经的繁华和朗朗读书声。领略到当年童自澄辅仁会馆的讲学气氛,以及在辅仁会馆之西,方以智还庵的遗存向你轻轻絮说着过往的红尘。

“长江万里此咽喉,吴楚分疆第一州。峰色晴开天柱晓,涛声夜送海门秋。随班坐听趋衙鼓,出郭看收下鱼钩。君过枞阳劳借问,射蛟台畔北山楼。”《送何别驾次公之皖》钱澄之(1612~1693),初名秉镫,字饮光,一字幼光,晚号田间老人、西顽道人。汉族,安徽枞阳人。

钱澄之自小随父读书,十一岁即能作文,崇祯时秀才。南明桂王时担任翰林院庶吉士。于枞阳镇寺巷口购楼,作《北山楼记》,时北山楼与北山名播大江南北。北山西麓即永利古寺所在。枞水之阳,汉武帝射蛟台及达观山脉,是枞阳文人荟萃,文风盛起以及古桐城派文学的兴盛之源。

枞阳陶公祠,是枞阳小学之前身,枞阳陶公祠小学。是枞阳中学之前身,枞阳四毅中学。庙巷里倪氏万卷堂,是安徽第一所女子学校,光绪三十四年(1908)成为“公立化俗女子学堂”;民国二十一年(1932)学校迁入义津街,易名为“桐城县第二女子高级学校”。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