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经·开宗明义》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後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孝,是德行的根本,王道教化就是由孝产生的。身体毛发皮肤,都是受父母所赐,不敢毁伤父母赐予的身体发肤,这是孝的起点。以孝道立身处世,名扬后世,使父母荣耀,这是孝的终点。
一,尽孝最难做到的是什么?
孔子曰:“色难。”难能可贵的是‘色难’,即永远给父母一个好脸色,父母批评你、冤枉你、找你抱怨、唠叨的时候,你都能微笑着听他们说完,然后给父母一个合理的解释或表态。有这样的孩子,会使父母整天乐得合不拢嘴。
95岁的母亲
这并不是愚孝!
二,人生最不能等的就是行善和孝敬
1,“孝”的几层含义
“孝”,从它的造字看,“老”字在上,下边加了一个儿子的“子”字。老一辈象老母鸡一样保护着孩子,孩子承接老人的事业和心愿,这是血缘关系的延续。
因此“孝”有几个含意:一是理解父母对自己的付出,懂得感恩,懂得照顾关心父母和长辈,这是孝顺。二是把长辈敬在头上,顺承老辈的心愿,不惹父母伤心这是孝敬。
人生最不能等的就是行善和孝敬。孝敬的孩子最能明事理。当人从内心发出“孝敬”之心时,就会努力把该做的事情做得更好,而不会去干违法乱纪的事,不让父母为自己蒙羞。中国有个词叫“孝顺”,有“孝心”就会事事顺。“孝”不仅父母心情愉快,而且你的品德高尚会赢得大家的尊重,大家尊重你,你就自然“顺”。
三,怎样让孩子和颜悦色对父母呢?
1,不溺爱
如果父母总是溺爱孩子,使孩子缺乏责任感,孩子就会变得自私自利,觉得父母所做的一切都是应该的,甚至和其他人的父母比起来,还觉得自己的父母无能,没本事给他更好的生活,有那么多的抱怨心,怎么能对父母有好脸子呢?
有一位家长对我说,她的邻居在孩子小的时候逗孩子咬爸爸、咬妈妈,觉得孩子很可爱,现在,孩子上二年级了,整天把爸爸妈妈的胳臂咬得青一块紫一块的,不让咬孩子就大哭,不仅如此,到了学校,还经常咬同学,同学都不跟他的孩子玩。
现在,家长有很多的无奈,以前什么都不让孩子干,现在知道了要让孩子承担一些家务,可是父母让他拖地,他说拖地太累了,我不想拖;有的孩子还指责母亲说:“我看你现在越来越懒了!”让孩子学习,家长守在旁边,还磨磨蹭蹭,家长一离开,就更不学习了;如果不守在旁边,又担心孩子会养成坏毛病,一位五岁孩子的家长对我说:刚开始就是让孩子自己写字,没在旁边看着,结果孩子握笔姿势不正确,等发现了,再纠正就很困难,现在快上学了,还没纠正过来,孩子反而逆反了,干脆不写了。
2,不失去理性
如果父母老是指责、打骂孩子孩子,孩子就会缺乏安全感,变得和父母越来越疏远,越大越和父母没有话说,轻则会变得懦弱无自信,觉得自己很笨,永远也达不到父母的要求,与其这样,还不如不努力。重则逆反报复,小的时候你打我一下,我打你一下;稍大一些,你打我一下,我打你三下;再大一些,……
家长“溺爱”或跟孩子发脾气,主要原因是自己内心感到太无力,太没有办法,所以,要么由着孩子,任其发展,期望小树自然直;要么发一通脾气,好像暂时解决了,却给神经脆弱的孩子留下不少祸根。
三,孩子的问题,其实都是来自于家长的问题
我觉得家长要强大内心,让孩子对长辈有恭敬心,首先要让孩子的原生家庭有一个和谐的氛围,要努力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①夫妻相爱不吵架,做孩子的好榜样;
②家有家规,让孩子有一定的道德底线,如《弟子规》中就提到了近40个“勿”,都是需要家长和孩子注意的;
③在让孩子做一件事之前先养成好习惯,预防在前,避免事后谴责;④家长能包容孩子的失败,但会引导孩子怎样进步;
⑤父母情绪不会失控;
⑥从小就注意培养孩子“我不惹父母生气”的念想,通过自己的努力,让父母生活得愉快;通过自己的努力,让自己的家族更兴盛。
【给孩子点亮一盏心灯】孝子之养也,乐其心,不违其志。——《礼记》
学习传统文化,可以减少浮躁气,提升人的高贵气质,为自己和家庭积福。 感谢您百忙之中来助我弘扬《弟子规》,如果觉得有所赞同,别忘了加“关注”哦,我们一起传播!有什么感悟、建议意见,欢迎在下方评论区留言。
我已经在“简书”发表了有关家庭教育等方面的百篇感悟,如果想系统地看,请在“简书”搜索引擎搜“教育参悟人”。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