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是第二次读这本书了,与上次相比,这次有了新的体会和感受。
读书读书,一直以来我都停留在“读”这个阶段,把书从头到尾看一遍就算读好了,甚至有时读书对我来说只是一个任务,不管中途遇到的不解之处,读到最后一页就是大功告成。但看了这本书后,我才知道我的读法只是囫囵吞枣,才停留在最简单、最基本的阶段,真正的读书要将一本书属于自己,不仅要接收作者的观点,也要与作者进行交流。前者是将书读透,正如这本书说的:“如果不试着去了解一本书,这本书就启发不了你”,所以首先要端正态度,付之一定的时间和精力,不能随意敷衍,然后按种类和主题将其分类,使用相应的阅读方法,知道这本书主要在讲什么,按顺序与关系,列出重要部分,写出纲要,再列出各部分的细纲要,最后找出作者在问的问题以及作者想解决的问题。这几个步骤看着简单,但其实并不容易做到,明主题、列提纲、找问题、结问题、写感想都建立在读懂这本书的基础上,所以在遇到读不懂的部分时,一定不要轻易放过自己,得过且过,可以通过联系上下文、寻找工具书等各种各样的途径来理解它,我发现,不只是我,现在越来越多的人逐渐丧失了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但不论做什么,只靠浅层的信息是完成不好的,所以这个过程也是在激发我们求知的能力。
后者即与作者交流,听着似乎有些不切实际,作者又不是我们的亲人、朋友、老师,怎么交流呢?但其实这里的“交流”指的是读者和作者的思想之间的碰撞和交融,有共鸣也有异议,受教是主动的,读者回应作者也是主动的,不能一味的接受作者的资讯,也要有所批评,批评对作者来说是一件公平的事。当然,共鸣和批评也要建立在读透全书的基础上,毫无理解便同意只是愚蠢,还不清楚便不同意也是无礼,接下来将自己的想法进行整理,以诚实为前提,理智的说出自己反对的理由,尽量避免争强好辩。在我看来,这个过程能够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如今互联网发展迅速,其发布的信息良莠不齐,真假难辨,常常有大家信以为真的信息结果是谣言的荒唐事件,因此我们要学会怀疑,不轻易赞同或反对,多问“真的吗”,有兴趣的话自己去找找信息的真正来源,或者不囿于一个观点,多看看其他人的观点,辨其真伪,而不是被发布者的情绪式文笔牵着鼻子走,人云亦云,严重者将沦为有心人的工具,达成造谣者的目的。
以上两个方面也反映了主动阅读的本质,我要将其应用于下次的读书中,想必会有更有益的收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