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蛮生长公社第九篇/1129字)
前些日子忽风忽雨,还抱怨阴沉的上空平添了一份上课的苦闷。隐于视线之后的是雨露均沾、蓬勃生长的植物,一如既往地,学校那些“天使之路”旁樟树上安顿下了白鹭的家。有位老师曾经赞誉,我们学校可能是市中心白鹭最后一片栖息地了。
柏油路上白点零星聚集,上空传来阵阵鸟语声,微光初透,一片片的绿意涌入视线。大概这是一个美好的早晨吧。但经过这条“天使之路”时我们的内心是慌张的,倏地一下白鹭就从天馈赠一份大礼,真不愧是天使降临。于是大家就在议论这种生态保护和师生争地盘的事是否真的可取。至少绕道而行是明智的,只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清明时节踏春不失为一种雅趣,心境随着那春意暖日一时开朗起来了。前段时间朋友圈动态里随处可见樱花的身影,一树树的花开,满载着白的、粉的花瓣夺入视线,不禁羡慕起在武汉上学的同学了。最近黄色成了美景的主色调,漫山遍野的油菜花全盛绽放,美人美景定格在轮廓里,溢出了熟悉的记忆。
生活就在那儿。回想起儿时生活的大体轮廓,我的目光是呆滞的。似乎没有什么特别的。初中语文老师某次谈到,他说,他老了之后要到乡村去安享晚年,自己耕种蔬菜、吸入清晨空气精华……我当时比较疑惑,我就生活在那,为什么我选择隐藏他却选择向往呢?当我重新接触它时我尝试去感受它的美。逐渐地我在脑海里重新构造出了一个美好但微显呆滞的乡土童年。
苏州、杭州、扬州、黄山、岳阳……朋友圈好友动态里被各地自然或人文景点刷屏,少不了的还有电影美食。我也不明白为什么自己每天都要花大量的时间在浏览这些信息上,以及查看群聊天消息。或者只能说微信、qq、微博是手机消遣的主要方式。
前两天我和室友去东钱湖骑行,有湖有桥有人家,沿着非景区的路线骑进了弄堂小巷,室友非常羡慕这种临湖而居的素净古雅小房,只不过蛮多的是后人稍稍装饰过的。仍居住在里面的基本上是老人,偶有鸡鸭、狗吠声传来。经过那条小巷深处时,忽然看到一个男子举着单反半蹲前方,我们从侧边骑过,忽然意识到这一举动惊吓住鸡鸭了,也不知道那幅鸡鸭啄米的场景他是否抓住了摁快门的时机。不知道是恶作剧的心态还是过于熟悉的场景让我不禁一笑。
如果出游随行有一位会摄影的同伴无疑会添彩许多。同样的情景不同人展现的效果存在蛮大差距的,而恰恰发朋友圈时就体现了你的技巧。拍光的倾泻、虚实一体的影子、娇羞盛放的花朵、人景交融的美感……我一直在寻找别人镜中、生活中那份美,小心翼翼地尝试去理解。又想起陈虻教导编导时所说的,不要总是去寻找你所需要的,而是要去努力感受生活发生了什么。
当我接收了朋友圈好友动态里的这些信息后,我会有一种错觉,在这样明媚的日子里,大家都出去玩了,如果我没有出行的话是节假里的一种缺失。可是对于以前,心中装下的只是远方和浪子情怀。现在见到的景物不过有种叠加和放大的效果,甚至有时乐趣不是活动本身而是“我们先拍照,然后发动态”。圈子越来越大,生活却越来越小了。
朋友圈可以构造另一份鲜活的记忆,只是虚拟而易被遗忘,最好的方式就是不断冒泡填补碎片化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