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生百病

素闻“气生百病”,今浅薄议之。

《太平广记》中记载唐朝武则天当朝的末年,有位益州老父,带着一把药壶在城里卖药,赚了钱就用来救济贫困的人,自己平常不吃东西,时常只喝一点清水。凡是有病买到他的药的,没有治不好的。

忽然有一天,他独自到锦川去,脱衣沐浴,伸手到药壶里只选了一丸药,自己吞了。他对众人说:“我的罪期已经满了,现在要回到岛上去了。”顷刻间他变成一只白鹤飞走了。

他治病时,每当遇到有认识的人,一定告诉人家说:“人的整个身体,就像一个国家。人的心就是帝王;心旁边排列的脏腑,就是宫内的辅臣;身体表面的九窍,就是宫外的臣子。

所以,心有了病,内外都不能救它,这和国君在上面胡作非为、臣子不能改正他没有什么两样。要想让身体没有病,必须先正他的心,不使心有胡乱的追求,不使心有狂妄的思想,不使心有过分的欲望,不使心迷乱糊涂,那么,心首先要没有病。

心首先没有病,那么,作为心的宫内辅臣的脏腑,即使有了病也不难医治,体外的九窍,也就没有得病的因素了。

况且药也有君臣之分,还有‘佐’有‘使’。如果要治病,用‘佐’药当作‘使’药去使,把‘使’药当‘佐’药去用,一点不起作用,还必然会扰乱自己,又怎么能治好人的病呢?这又像治理国家。我用药,常常这样考虑。

我常常遇到有人的心起不到心的作用,脏腑起不到脏腑的作用,致使九窍全都不正,全都受病,以至于让好医生见了都会吓跑,好药自然也起不了作用,还不知道自己已病入膏肓。可悲啊!士人君子们一定要记住!”

神仙故事中将心比作是帝王。而中医也认为:心是五脏六腑之大主,因为心主藏神。所谓犯心,即情志致病首先容易影响心,当然也影响其他内脏。

《素问·举痛论》:“余知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九气不同,何病之生?”

上面就是九气,怒、喜、悲、恐、寒、炅、惊、劳、思。

“怒则气上”,发怒的时候,气容易上升,是怒则气上。

“喜则气缓”,缓释涣散,过喜,人的气就容易涣。

“悲则气消”,悲哀的情绪可以耗散人的正气。

“恐则气下”,恐惧的情绪可以使人的正气下陷。

“寒则气收”,使气收敛。

“炅则气泄”,炅就是热,热可以使人的气外泄。

“惊则气乱”,惊则使人的气乱。

“劳则气耗”,过分的劳累就耗伤人体正气。

“思则气结”,思虑的这个思,这种情绪太过可以使人气结,结而不行,结滞而不行,停滞下来。凝结在一起。

至于“风生百病”一说,张志聪《素问集注》说道:“夫寒暑始伤于皮毛,风邪直透于肌腠。风者,善行而数变,入于肌腠则及经脉,或为热中,或为寒中,或为偏枯,或成积聚,或入腑而生,或入脏而死,邪气淫佚,不可胜论,故曰:‘风者百病之始也。’”

历史故事中多见积郁成疾、忧惧而死的例子,果不其然!如此可见,修心养性乃人生第一要务。

俗语说,“七分精神三分病”,现代医学也重视心理健康,认为好的情绪和精神、心理素质有利于身体健康。

人活着,“心首先没有病,”如果能像那位益州老父那样,通过修炼既可利益众生,自己也终得善果,就更好了。 

文章来源网络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如果需要原文档(因文体限制,部分表格无法呈现)请联系QQ1769090563 本文由中医仲景协会整理收集 《内经选...
    陶墨阅读 35,002评论 0 33
  • 论人法于天地 [原文]人者,上禀天,下委地,阳以辅之,阴以佐之。天地顺则人气泰,天地逆则人气否。天地有四时五行,寒...
    天一书社阅读 11,863评论 0 18
  • 1、从反对走到支持你的人,对你自身的优缺点看得很清楚,能帮助你认清自己。 2、凡事想象最好的结果,同时也做好最坏的...
    阮默涵阅读 747评论 0 0
  • 《楚乔传》中秀丽军护送燕洵出城,在危机时刻秀丽军们被自己九死一生都要誓死保卫的燕洵抛弃在大魏城门,并关上城门断了秀...
    梁山伯爱住阳台阅读 1,144评论 0 0
  • 9月6号 咖啡冥想 好种子 晚上吃完晚饭,帮朋友买完礼物之后,在店门口给流浪汉2刀硬币,希望他能早点回家,这2刀可...
    废迪迪阅读 1,105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