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通常只重结果而不看过程,说到秦始皇,人人都是称赞他横扫六合,推行郡县,车同轨,马同缰,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
殊不知,秦始皇的这些工作,不是他一个人的成就,这是几十代秦人先王坚持不懈,共同努力的成果。这中间,当然也有我赵说的一份功劳。
我赵说生活在春秋初年,本人的小侄子就是春秋五霸之一的秦穆公,在我当政秦国的时候,齐桓公还是个小孩子。
我幼年即遭逢大变,我父秦宪公在我六岁之时就薨了。朝中大庶长(丞相)弗忌与威垒(大将军)三父,竟然撇下我这个太子,拥立了我的弟弟赵曼。
两个权臣的理由是,我母出身自鲁国,而赵曼之母出身于周王室,地位尊卑有别!
当时我年仅6岁,无力争辩,只能忍辱偷生,安分守己。也不参与国家政事,就这样六年过去了。
我安安稳稳的小心生活,但是朝廷中却拨云诡谲。赵曼这小子,受到他母亲的支持,联络公族要向弗忌和三父夺权。
可是,这两人一个控制朝政,一个控制军队。年幼的赵曼根本没有威望震慑群臣,更遑论夺权了。
结果弗忌和三父勾结贼人,暗中杀死了赵曼,弟弟死时年仅11岁。历史上称他为秦出子。
由于我安分守己,没有参与这次斗争。再加上君位本来就应是我的,所以弗忌和三父也只好把我再推出来,我就此继承了秦国。
此时,距离秦国成为诸侯,仅仅过了七十余年,关中地区仍是蛮夷横行,小国林立。
在我刚即位的时候,就有一波蛮夷作乱,他们就是彭戏氏。我深知这是一个绝佳的机会,如果能借外敌掌握军权,那么我就有机会干掉那两个杀死我弟弟的权臣。
朝堂上,我据理力争,我秦国建国以来,与关中蛮夷长期作战,期间从来都是君主身先士卒,初代国君秦襄公就是死在征讨蛮夷的路上。我效仿先人有何不可?
在我的坚持,以及一些大臣的支持下,我成功得到了御驾亲征的机会。虽然在财政和士兵上,都受到弗忌和三父的钳制,但是他们也不敢在对抗外敌的时候做手脚。
我并没有放过这次表现的机会,战争取得了极大的胜利,军队追击直到华山脚下。
这次战役,让我在军中具有了极高的威望,我也借此开始收拢大臣,发展实力,暗中部署计划。
三年后,我终于掌控了局面,并以杀害秦出子,也就是我弟弟赵曼的理由,杀死了弗忌和三父,并夷灭三族。
弗忌和三父的事情让我很忌惮,他们就是因为有自己的封地和封臣,有自己的实力班底。为了对付他们,我费尽了心思,也觉得把领地人们分封给大臣,这将会带来极大的隐患。
后来,我开始着手统一关中,把这块周王室放弃的沃土牢牢的掌握在手中。
一开始,我攻打戎族,得到了邽、冀两地,按照常理,获得的土地应该分封给公族或功臣。可是我不愿意,这当然有害怕再次出现弗忌和三父的想法。
但是,我也更想直接掌握这个地盘,于是我跟臣子们说了个谎。在他们来询问,这块土地要分封给谁的时候。我说,“你们都有很大的功劳,我一时间也不知应该给谁,那就先悬置着,等谁有功劳,再行分封。”
其实,我就没打算再分封给谁,我直接派遣大夫去管理,然后定期轮换,这个地方也就被称作县了。
没错,这就是华夏大地第一个县级的行政单位,也是后来秦始皇推广郡县制的起点。
随后,我又先后征服、并吞了绵诸、邶戎、冀戎、义渠戎、翟和貘等戎族,把秦国的领土扩张到了关中渭水流域。
可以说,秦国的龙兴之地,就是在我的手里打下来的,后来能够统一天下,也是我夺取关中打下的基础。
在此期间,无论什么车同轨,书同文,统一度量衡等等措施,既然我打下了领土,那这个领土的居民当然就要按我的规矩来。
所以,这些措施是伴随这秦国的领土扩张,一直都在做的事情,只是秦始皇打下了六国,把这个规矩推广到了整个华夏大地罢了,可这些都是我在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实行的规矩了。
一些知道我的人,可能对我的评价不高,这恐怕是因为在我死后,陪葬了66个活人,首开活人殉葬之风。
但是,这个问题也不是我首创的,在上古时代开始,消灭蛮夷从来都是要杀死成年男人的,其中用于殉葬也是经常的。
秦人就是靠与戎狄争雄才得以崛起,杀人司空见惯,殉葬也是戎狄早有的传统,我这么做,也是按照秦人旧俗。
我这个时代,这么做并无不妥,这是时代的产物。可是后世之人有样学样,不思变通,这全怪在我的头上,恐怕有失偏颇吧!
最后,希望各位读史人,在赞颂秦始皇千古一帝的时候,也能想起我们这些为之奋斗终生的先行者。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大秦王朝也不是。如果有人在称赞秦始皇的时候,也能说一句“那个秦武公也是个厉害的角色。”我也就算心满意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