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测试:
在上面这张图上,你看到了什么?
大多数人的答案都是:看到一个黑点。
然而,黑点周围的白色却往往被人忽略。正如很多人看问题一样,往往看见人或事不好的一面,而忽略了好的一面。
而我们看问题的角度也会影响我们的情绪,如果我们总是看见不好的一面,那么我们的情绪也会比较消极低落。反之,我们能够看到事物好的一面,我们的情绪也会变得更积极阳光。
在认知行为治疗中,认为人的情绪来自人对所遭遇的事情的看法,而非事情本身。也就是说,通过改变一个人对所经历事情的看法,便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心理问题。
生活中,我们在安慰别人的时候,也会用到类似的思想,希望对方可以换个角度看问题,想一点积极的事情,转移一下注意力。
比如,一个人总是自怨自艾,觉得自己很不好,就会有人安慰他说:“你已经很好了啊……”还会举一堆的例子来证明他已经很好了,希望对方可以改变对自己的看法,变得积极起来。
但这种方式收效甚微。
为什么转变思维,换个角度看问题这么难呢?
一、自动化思维
当一件事情发生后,头脑会立刻产生一些想法,而这些想法就是自动化思维。如果这种自动化思维大多是消极的,便会让我们的生活陷入困境,情绪也会出现问题。
自动化思维与我们的信念有关,而这些信念又与我们的成长经历有关。(有些信念可能是你自己都没有意识到的)
比如,一个人曾被狗咬过,便可能会产生了一个信念:狗是很危险的。当他再见到狗的时候,便会想要逃得远远的。
二、人是感性动物
首先,人的感性体验快于理性思考。
如果一个人认为狗是危险的,那么当他看到狗时,害怕的感受会立刻涌现出来,促使他做出反应(如快步走开)。等他冷静下来后,理性思维才会开始发挥作用。也许他会意识到,那只是一只宠物狗,并不会咬人。
但如果一个人对狗的恐惧感过于强烈,即便是宠物狗,知道不会被咬,但由于害怕的感受太强烈,他仍然不敢靠近它。
所以,很多时候不是不明白,而是做不到。正如那句:懂得了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为什么会如此呢?
因为你的意识和无意识出现了冲突。你意识层面想的和无意识层面想的不一致,而人会听随无意识的引导。
比如说,你认为自己应该要努力赚钱,成为一个成功的人,而你的潜意识却认为自己是一个失败者。那么在你破除潜意识信念前,你是很难付出努力赚钱的,或者即使努力赚钱,这个过程也是十分痛苦的,你甚至会无意识制造一些麻烦,让自己赚不了钱。
三、自我保护策略
没有无缘无故存在的东西,也没有无缘无故存在的想法。一个想法能够持续存在,这背后一定是有好处的。
比如害怕狗,有什么好处呢?也许是可以保护自己不被狗咬伤,可以获得关注,甚至可能是显示自己的与众不同。
又比如:社恐有什么好处呢?可能是免于社交麻烦、可以专心做自己的事情、可以放松地待着、觉得自由……
那么,你一直转变不了的想法或行为背后有什么好处呢?
那怎么办呢?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改变:
暂停:从负性想法中停下来
觉察:觉察想法背后的原因
体验:用心体验并检验想法
小丽与亲戚的关系很疏远,不愿意与他们交流,也不想走动。每每想到他们,总会涌现出很多负性想法。比如,她认为亲戚间的走动并不是出于亲情,而是一种表面的人情世故。
有一天,她让自己从这些想法中停下来(暂停),并问自己:他们做过伤害我的事吗?答案是没有。
她说,亲戚们对她很好,反而是自己对他们很抗拒,感觉很不耐烦。
那她为什么会如此抗拒亲戚们呢?(觉察)
有一天,她突然意识到,这些想法是来源于父亲。她说,在她小时候,父亲遇到了经济困难,找亲戚帮忙,却没有得到帮助。父亲的内心很沮丧、无助,便把这些感受和对亲戚们的不满告诉了她。而她作为父亲的女儿,自然是站在了父亲一边,便也对亲戚们产生了怨言,与他们变得疏远。
此后,她试着去靠近亲戚们。
有一天,她和两个姑姑待在一起,把埋藏在心里的一些话说了说来,说的时候,眼泪也顺着流了下来。她们没有劝她不要哭,而是跟着一起红了眼眶,声音也变得哽咽。那一刻,她觉得自己被理解了,心里的屏障也随之瓦解了,内心也与她们靠近了。(体验)
自此,她才真正地转变了对亲戚的看法,感受到了彼此间亲情的流动。
很多时候,我们都活在自己编织的故事中,在故事中受伤,于是在现实中竖起防御,影响我们用心感受当下,活出自在人生。
文:平平
图: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