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识村上春树,是因那句温婉而深邃的名言:“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一片森林,迷失的人迷失了,相逢的人会再相逢。”岁月流转,人生的空间逐渐沉寂,那些曾经迷失的人或许永远迷失,而相逢的人,却也未必能够再次相逢。这似乎是对命运的一种暗示,让人在不经意间陷入沉思。
出差的夜晚,我随手从书架上取下了村上的《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将其轻轻放入行囊,便匆匆踏上了旅程。这几乎成了我每次出行前的规定动作。书中的文字,像是老友的轻声细语,伴我在差旅的夜晚度过无数个不眠之夜。
村上春树的双重身份,无疑是他作品中最引人入胜的部分。他不仅是日本文坛的巨匠,其代表作如《挪威的森林》、《海边的卡夫卡》等,早已成为无数读者心中的经典。同时,他也是全球作家圈中跑得最快的非职业跑者之一。在跑者的世界里,他则是最会写作的一位。这种独特的双重身份,使他的文字既蕴含着深刻的文学内涵,又饱含着生活的真挚与质朴。
作为一个业余跑者,我同样热爱跑步与写作。对于如今流行火热的全马或半马,我虽有所耳闻,却从未亲身体验。我更钟情于在家中或办公室的跑步机上,静静地跑上一个多小时。那种在熟悉环境中挥洒汗水的感觉,让我感到无比的安心与自在。
至于写作,我与村上的差距可谓天壤之别。村上春树获奖无数,稿费丰厚,而我的几十万文字大多散落在《简书》的角落,甚至有些并不敏感的也被尘封。即便如此,我依然坚持写作,几年前在西安出版社也出版了个人散文集,因为这是我对世界的独白,是我内心情感的抒发。
《当我谈跑步时》是村上春树最受欢迎的随笔集之一。书中,他分享了从夏威夷考爱岛到马萨诸塞剑桥,从村上市的铁人三项赛到希腊马拉松古道的跑步经历。他将这些年在路途中所思所感,真诚地记录下来,成就了这部独具魅力的作品。村上春树曾说:“痛楚难以避免,而磨难可以选择。”这句话每每在我跑步时浮现心头,激励着我无论工作与生活必须不畏艰难,勇往直前。
村上在书中指点道:“与其稀里糊涂地活着,不如目的明确、生气勃勃地活,这样的人生更加令人满意。”他不仅这样说过,更是这样践行着。明确的目标与坚定的信念,是人生航程中的灯塔,指引着我们不偏离方向。这一点,我自己也得到了印证,无论是工作中的项目,还是生活中的小目标,只要目标清晰,信念坚定,就能一步步迈向成功。
最近,新当选的美国总统特朗普一段演讲让我深思。他说:“我已不再年轻,不再在意谁喜欢我,谁讨厌我,我有更重要的事情去做。如果你爱我,我也爱你;如果你支持我,我也支持你;如果你讨厌我,我也不在乎,无论有没有你,生活都会继续。”这段话传递出一种超然的态度,提醒我们在面对生活的种种挑战时,要有自己的立场和选择,而不是被外界的声音所左右。
谈跑步与人生感悟还数村上有水平:“人世间令我徒叹无奈的事情多如牛毛,使尽吃奶的力气也无法战胜的对手亦不计其数,遭到误解、受到非难绝非愉快之事,还可能使心灵受到深重的创伤。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逐渐认识到,这样的苦痛和创伤在人生中其实很有必要,正是与他人有所不同,人才得以确立自我,一直作为独立的存在。”
这段话让我想起了电影《长安三万里》中的李白与高适。李白一生追求功名,才华横溢却屡遭挫折,最终流放夜郎,晚节不保,了却一生。而高适则选择了隐退自居,即使生活贫困,也坚守自己的理想和底线,最终凭借军功封侯。两位诗人的不同选择,反映了每个人在面对困境时的态度差异。外界的声音再嘈杂,唯有倾听内心的声音,找到精神的契合点,才能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不断重塑自己的人生。
“我是我,又不是我。”村上春树在书中写道。跑步时,他发现意识逐渐退场,取而代之的是“不是我”的寂静。这种体验让我深有共鸣。在跑步的过程中,身体的疲惫逐渐消散,心灵得到了释放。每一次跑步,都是一次与灵魂的对话,是一次对自我认知的深化。
跑步,不仅是一项体育运动,更是一场修行。在这场修行中,我学会了坚持,学会了面对困难,学会了倾听内心的声音。每一次跑步,都是对自我的一次洗礼,让我在奔跑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片森林,迷失的人终将找到归途,相逢的人也会再次相遇。
在这个快节奏的微利时代,跑步成为了我与自己对话的最佳方式。它让我在繁忙的工作和生活中找到一片宁静,让我在疲惫的身体中寻得心灵的慰藉。每一次跑步,都是一次心灵的旅行,让我在奔跑中找到真实的自己,找到生活的意义。
跑步,其实亦是一场人生的修行。
原创,转载请说明出处
何崇秋/2024,11,22号于小雪之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