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每到周六周日会陪孩子看电视剧《恰同学少年》,其实这个电视剧我是看过的,孩子爸爸又不允许孩子多用电脑,可是我真的是很想让孩子了解一下一代伟人的求学时光,让孩子感受一下那种蓬勃生命之下闪耀出的智慧之光。
最近我一直在读卡尔威特的教育全书,很为一个父亲为了儿子的成长付出的点点滴滴而感动甚至是震撼,有时候我在想,难道那些缺少父母陪伴或者是父母本身有局限性的孩子真的就没办法成才吗?当然不是,《恰同学少年里》写的是一群十七八岁的孩子,来自不同的家庭,他们在遇到同样的困惑或难题时有着不一样的做法和想法,才造成了不一样的命运。他们的父母有的就是普通的再也不能普通的人,有的是拥有大智慧的名人,对于一个八九岁的孩子来讲他们的生活就是未来他要走的路,对于一个三个孩子的母亲来讲,对教育也有着不一样的思考。
电视的开篇就是作为成功商人的陶斯咏的爸爸带着她来到了湖南第一师范捐款,漂亮文雅的女儿对这个学校的气派和壮观所吸引,迟迟迈不开腿,想多欣赏一会,父亲赶紧对带领他的老师道歉说自己教女无方,让人见笑了,对于老师来讲当然不会对她进行苛责。第二幕是板仓先生杨昌济和他的女儿杨开慧,一个在修剪自己的兰花,一个在诵读经典,对于爸爸不远当官的想法十分好奇,对于爸爸不能担任第一师范的老师也很好奇,而作为学界泰斗的杨昌济为只有十三岁的女儿的问题毫不避韦自己的想法,有父如此,真的让我这个老母亲十分羡慕。
镜头一转,就是主人公毛泽东了,外面一直有人在叫他出来帮忙打架,他一边倒立,一边看书,汗水一滴滴的滴在书上,他却仍然他安然自若的看书,对外面的打架事件置之不理,等别人打完了,他才整理好自己,从里面走了出来,还说了一句话:东乡打西乡还是老乡打老乡,不划算。那什么才是划算的呢!如果知道中国历史,那么就很明白,当时的中国积弱积贫,一个十几岁的少年,开始着眼于时事,着眼于自己能够做些什么,此刻的毛泽东已经开始思考怎样才叫划算的打架了,最重要的是我们看到了他的爱好,他的定力,哪是一般人能做到的?
此刻的刘俊卿家,也是困难重重,年迈多病的父亲,被卖去做丫鬟的妹妹,还有自己想要读法律学堂的梦想,被现实困难压的喘不过气来,爸爸为了让孩子能够继续读书,不得已去求黑帮帮忙,可是作为儿子的刘俊卿虽然有着自己的傲气,但也是无能为力。
而此时的蔡和森,瞒着妈妈退了学,去大街上给别人擦皮鞋挣一些小钱,理由是铁路学堂的学费太贵了,他认为家里实在是担负不起了,所以自己作为家里的长子,不能够再拖累妈妈和妹妹了,这不得不让我们对他肃然起敬。就像后来向警予说的,一个读书人,稍微上点学,就恨不得别人把他当文曲星供着,哪会出来抛头露面给别人擦皮鞋,所以能够出来擦皮鞋,也是一种勇气,尤其是主动出来做事的人,不仅做事还喜欢看报纸,这种见识出自一个十几岁的小姑娘之口,可见两个人都不一般。
从打群架的学校里的毛泽东,正好遇到了他的朋友,两个人计划着考北大,北大当然是全国闻名的学校,所以毛泽东也想考,所以就回到家里和父亲商量,通过父亲的一顿批评,我们才知道毛泽东之前的行为,比如说把长沙成都读了个遍,可是个个不满意,现在又想考北大,还需要150个大洋,对于这个虽然不是特别富裕但是也过的去的家庭来讲,仍旧是晴天霹雳。孩子还问我妈妈,毛泽东的爸爸为什么不让他去北大,北大不是好学校吗?对于孩子来讲,150个大洋究竟意味着什么她根本没数,后来毛泽东回到长沙,萧子升兄弟两个因为家中临时变故也不能去北大了,所以他们就改变了主意,要考取不收学费的湖南第一师范,在这里没有对自己理想不能实现的怨天尤人,也没有对父母的苦苦相逼,而是主动承担起了作为一个孩子一个哥哥应有的责任。
最终这几个人都对自己的未来有了打算,这种打算,是基于自己的家庭和前途的考量,也是对未来的一种期许,可是我们知道,每个人内心的种子已经在十几年的家庭和学校教育中生根发芽,这个社会也在等待他们经过几年甚至更多年的锤炼中发挥作用。父母之爱已经被他们抛到脑后,开始了他们自己的人生之路,在这条路上,有他们的恩师,有他们志同道合的朋友,还有他们为了中国的进步而不停的探索,我想,这种格局是一个小孩子应该去感受的,因为这种蓬勃旺盛的精力是属于青年的,即便是对现在的我来讲看过之后也是为之一震,在最美好的年华里,没有牵绊,只有无限可能的吸取更多有益的思想,让我们得人生更充实,作为父母,如果可以,我们也愿意为孩子无限的托底,让他们尽情的飞翔。但是作为孩子,也要能够理解父母的局限性,因为除了父母,他们还会有良师益友,但最终还是取决于他们自己,他们读过的书,经历过的事,对问题的看法,都会成为他们生命中的一部分,这种心胸和远见,如果父母能给予,那是再好不过了,如果父母给不了,就让孩子自己去探索吧!
父母之爱子,为之计深远也。陪着孩子一起看,和孩子一边看一边讨论,她有她的想法,我有我的想法,但终归只有一点,我们都在看一种和我们不一样的世界,然后吸取我们所需要的养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