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支付宝上线了一款叫做“相互保”的保险产品,上线第一天,购买用户量达到了100万,不到一周时间,没有经过大规模的推广用户量就达到了500万之多。按照阿里的做事风格,这个产品估计投入人力资源不会很多,但是能在一周内有500万人投保,在传统保险公司都是不敢想的事情。"事出反常必有妖",一定是有什么东西被击穿了才会迸发出这么大的能量。
支付宝相互保是什么?
“相互保”是由蚂蚁保险和信美相互共同推出,以公担风险的方式面向蚂蚁会员提供的健康保障服务。
“相互保”保障覆盖了多达99种大病及恶性肿瘤,满足芝麻分650分及其以上的蚂蚁会员,可以在健康时加入进来,先享受保障不交费,其他成员患病时均摊保障金,自己一旦患病时可一次性领取保障金。
相互保有什么特性?
敲黑板,有几个最简单的游戏规则
1.每有一个人生病,最大赔付金额30万,秒级赔付,摊薄到每个参与者不超过0.1元
2.每一个病例都会做好信息公示,高度透明化
3.参与门槛极低,0元参与
4.平台抽取10%保费作为运营费用
这个游戏规则决定了有几个关键词始终围绕着它,“保障”,“公益”,“互助”,“信任”,“施恩图报”。
1.“保障”,决定了你有需求的时候能够使命必达,迅速赔付,这一块主要是靠“区块链”等技术保障降低规模化后的边际成本问题,以及赔付速度问题。
2.“公益”,这是个很微妙的概念,第一个规则中,意味着每个病人你可以援助他一毛钱就救了别人的命,只要做好了信息公示,并且是客观事实,其实本着做公益的心态,每天花几毛钱,其实也是愿意的。
3.“互助”,这个概念和保险公司的概念不太一样,该产品逻辑是你和其他人在互相帮助,平台只是做信息公示,常规的保险产品则是认为保险公司在帮助你。
4.“信任”,这个信任更多的是指的对平台方“支付宝”的信任,参与者的数量直接代表了该指数。
5.“施恩图报”,这个就是字面意思,自己体会就好了。
这5个关键词,每一个都是击穿点,后面会进行分析
相互保到底击穿了什么?
场景1:保险,击穿的是消费者和保险公司的信任关系
我们从日常生活场景中来还原一下保险业给人的认知是什么样的。
人们日常生活中,想到保险行业,第一反应应该就是,一群西装革履浑身铜臭味的人成天和你讲怎么怎么发财,你只要把产品卖给你的谁谁谁,就能赚多少钱,卖的越多比例越高。而且,这群人的数量还不少。但是当你真的买了它的产品,有一天需要它的时候,你会发现整个赔付过程复杂无比,通俗点讲,就是不好用。而且很多不能赔付的条款简直就像精心设计过的一样。
作为消费者,买你的产品是为了做保障,给你养这么多营销人员算什么意思?而且他们还好有钱的样子???Orz.需要你保障的时候,服务就没销售的时候那么好了。
其次,保险里面的资金运作是全黑盒化的,你完全不知道他把钱拿去做什么了,换句话说,作为消费者你算账本领肯定算不过这群财务金融出身的商业精英。有一个不好查证的数据,某保险公司当年保费4500亿元,当年赔付230亿。
通过“互助”概念打保险公司的“救助”,通过透明化的“白盒”打保险公司的“黑盒”,通过技术能力提升的快速“保障”打保险公司的- -!(此处省略)
这几层关系在消费者的认知中埋下极其不信任的火种,未来只需要一个契机,就会燎原。今天,支付宝拿着白盒化的“相互保”来打保险公司的“黑盒”,直接把这层信任关系击穿了。可以不客气的这么讲,今天这种白盒产品用户数越多,就代表着普通消费者对保险公司有多么的不信任。
场景2:公益互助,通过信用体系击穿公益诈骗
你没有看错,就是公益。相互保的游戏规则中,就孕育着公益的性质。通过少量的金额去帮助一个病人,这个画面是不是在哪里见过?没错,就是轻松筹这种公益平台。这类平台最大的问题在于信息核实成本过高,曾几何时,还有人教过我在轻松筹上发自己爸妈得癌症的信息去赚钱= =,公益诈骗会极大的伤害用户的积极性。在这一块相互保如果能依托蚂蚁的信用体系将这类诈骗事件降下来,那么从产品逻辑上是彻底击穿轻松筹这类公益平台。这个也可以给这种产品带来那种“施恩不图报”的用户。这真算是对轻松筹的降维打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