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发现了,最缺什么
文/一方
夏日悄悄离去,秋意款款而来。人生的路,走着走着,或许就迷茫了,或许就明朗了。来时的路,模糊着,挣扎着,拼搏着,思考着。此刻,我似乎开始醒悟了,也明晰了许多。大学毕业后,一直身为人师,不仅是对教师这个职位敬畏,也有着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每当看着自己教导的学生,在毕业之际,收获属于他们自己的成绩,就会从心底冒出一种由衷的欣慰。
从小就喜欢写作,一直也没有放弃过。无论写得好与不好,最重要的是用语言记录生活,表达自己对生活的体悟与理解,对人生的思考与探索。上小学时,最缺的就是知识,那些拼音、汉字,那些符号、算式,那些为人处世的教条灌输。在积累了一定的知识后,中学时期,向着更加细化与精深的学科深处探索。经历过高考的蹂躏或者好听点叫洗礼、锤炼,有了初步的学科知识积累,为大学的继续深造,埋下科学研究的火种,向着专业研究方向进发、突破。
毕业多年后,尽管在自身的学科内容领域,还算是有一定的积淀,但也紧紧局限于学科内容,要想朝着跟深层次探索、研究,还得有更多的阅读、思考,更多的学习与创造。可是,现在的路,似乎走着走着变窄了。现如今,局限在这个小圈子里,遮挡了眼界,狭隘了心灵,分散了精力。原来上学时的精力,现在就像泄了气的皮球,歪靠在墙角,心有余而力不足。
此刻,于我而言,最缺的是专注,聚精会神的专注,一丝不苟的专注,专心致志的毅力。
正是由于缺乏专注力,最终致使后期所期许的和奋斗的领域,也是一样的浅薄,高不成低不就,好生尴尬。曾经暗自在心里定下计划,要自学两门外语,争取在口语上有所突破,能够顺利、流畅地和他人交流;在古典文学方面,诗词,散文,小说,都有所涉猎并有属于自己视角的注解,解构经典,传承经典,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
想法是挺好的,可当真正实践起来时,却是困难重重,尤其是时间分散。忙于生活琐事,忙于教学工作,也得有自己的学习、研究时间,可以说是难上加难。长时间以来,专注力的缺乏,才有了此时的半瓶醋状态。在不少领域钻研不深,多半是浅尝辄止,大多总是从表层拂过。尽管留下了一些浅影,些许阅读痕迹,却从未在一个领域精研细磨,开掘出知识的金矿,精神的宝藏。
缺乏专注,是一种稀缺。或许,高速运转的社会生活中,缺乏专注的人,不止我一个。正因为这样,才有了不同的人,有着相同或相似的命运。生活,需要对抗精力分散,保持专注。正所谓“水滴石穿”,也才有“只要功夫真,铁杵磨成针”的传世美谈。
(本文为作者原创作品,请尊重版权,转载须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