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舞龙盛会

佳节今夜,有几句想言。

自幼时有记忆起,中秋便是一个盛大的日子。村里的老人们前一天就会准备好晒干的稻草,铺堆在村口的巷子里。

一见着这稻草,不论垂髫或是黄口则皆知今年必要“舞龙”,也开始做起准备工作来。老人或为孙儿,少年或为自己,扎上一个或精巧或简单的小草龙。再有三两岁的不会扎,又急心想体验一番,也会自个儿找一根细长的竹竿儿,顶端插上一个小茄子,再央求父母插一两根香在上面,兴冲冲地跑出门去,紧紧尾随大龙。

大龙则通常由村里的老人来扎,年轻人实在不会。“龙”的制作过程极其繁琐,尤其是龙头,需要五六个甚至十几个老人同时动工,往往还没有成形就已经晌午了。到了下午,大家把扎好的“样式”拼凑在一起,结合成一条“大龙”。龙身每隔一米左右的地方插上一根不长不短的粗棍,傍晚的时候再插满点燃的香,这才算完工。

锣鼓声一响,插满香的草龙瞬间活了起来,年轻人举起粗棍挥舞,行若游龙,势飞冲天,追赶着前面的大“龙珠”穿梭在村子里,好不热闹。三两岁,六七岁的孩子们也举着自己心中最美的小龙,紧随其后,好不欢快。

舞龙的场面就更喜人了。举“龙珠”的人绕着晒场疾走起来,舞龙的一行人则必须紧跟其后,时而飞奔,时而跳跃,越舞越活,好像那群年轻人身上有使不完的劲。“龙珠”停下来的时候,可别以为就轻松了,它会在原地上下旋转,左右绕圈,小伙儿们不仅要反应灵敏,动作麻利,还要加以配合,方能舞出这龙的气势。见过的人,无不惊叹。

而我对此印象最深的,还仅是小学六年级那一次。自升学后,见得便愈发地少了。后来听说再没有人扎草龙了,都换上了精美漂亮的布灯龙,只消到月圆这天把里面的灯打开,再召集几个人来,便可以开始舞了。

工作以后,能参加这等盛会便成了奢侈。今日佳节月圆,群览他乡舞龙场面,念起幼时家乡的舞龙盛会,遥寄此念,愿家乡发展越来越好!

附他乡草龙图

大龙逐龙珠

黄口小草龙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