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是中国的“国饮”。现代人喝茶的习惯虽不及古代人讲究,但依然是日常人们生活中的习以为常的一部分。古代人在用茶的时候,品质高低以地、时、水、器、人、意而相互区隔。哪里产、什么时间得、用什么水、用什么材质的杯、和什么人一起用,然后又得了一个什么意,整个过程或煮、或冲、或泡,细腻、清雅。用词上也是充满了恭敬,不说“喝茶”、也不说“饮茶”,而最多的词是“用”茶、“品”茶。
在大部分现代人的习惯中,普遍能讲究一下的,是茶的种类和产地。西湖龙井、洞庭碧螺春、太平猴魁,正山小种,武夷大红袍、安溪铁观音....。再讲究的是时间,“茶早采者为茶, 晚采者为茗”,绿茶讲究当年当季,红茶讲究年份。用茶时的用具区分,也是对一起用茶人的区分,也是主人生活品质的区分。哪怕是用的景德镇的瓷,也有钧窑、汝窑、官窑,以及不同的盏、盅、方斗各种样。潮汕人的功夫茶更是区分出薄杯、厚杯、闻香杯、品茗杯等等。更不用说其他紫砂、玉、金箔材质的区分了。
更讲究一些的是用水。煮茶之水以泉水为极佳,并要求浸泡茶叶的泉水要具有“轻、清、甘、冽、活”的特质,这样浸泡、烹煮成的茶则具有不可比拟的野韵。甄嬛传中嬛嬛配与四郎的“岁寒三友”,红楼梦中妙玉给大观园老太太们奉茶所用都是经年的雪水,这样煮出来的茶色、茶味都有了独特清和香。
无论什么产地茶,什么时间的茶、用什么装茶,用什么水煮茶,用茶时“观色”、和“闻香”都往往是第一步。茶汤的清亮程度、色泽深浅、口味浓淡都因不同的茶、不同的功效有不同的说法。关于"色相"会用到“金黄、红色、黄色、褐色、黑色”等描述,更有讲究一点的说法有“澄凈、古雅、透明、碧綠、琥珀、墨綠、棕紅”。说到香味,中国文化的表达更是丰富,醇香清雅、清香扑鼻、芝兰之气、沁人心脾,啊呀呀,听着就“香”。
以茶待客, 更注重的是作为主人在点茶技巧方面的修为。传统似乎只要主人能够拥有丰富的茶知识, 就自然能够为客人奉上一碗可口的茶。到了明朝陆羽《茶经》称茶“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 可谓是对主客品行方面的一个共性规范。如陆树声著《茶寮记》 (1570年前后撰) 不仅提出了既可视为对主人品行的规范, 也可视为对主客品行的共性规范, 而且还单独提出了对客人的要求:“一人品煎茶非漫浪, 要须其人与茶品相得。故其法每传于高流隐逸、有云霞石泉磊块胸次间者”。明代茶人许次纾 (1549-1604) 在其《茶疏》里还特设“论客”一节专论茶客:“宾朋杂沓, 止堪交错觥筹;乍会泛交, 仅须常品酬酢。惟素心同调, 彼此畅适, 清言雄辩, 脱略形骸, 始可呼童篝火, 酌水点汤”。对同时品茶的人数也有讲究:“量客多少, 为役之烦简。三人以下, 止若一炉, 如五六人, 便当两鼎炉。用一童, 汤方调适。若还兼作, 恐有参差。客若众多, 姑且罢火, 不妨中茶投果, 出自内局。”
古人的讲究在当今时代,又有了很多的创新。高雅别致的茶馆、茶空间开遍大小城市和乡镇, 丰富多彩的茶艺亦不断推陈出新。“讲究”也在不断发展。现代人也从传统在各种形式流程上的讲究,发展到了对自我、自由、创新的讲究中。
不管怎么“讲究”和“发展”,茶的核心都没有变化。那份独特的涩与香,永远勾着人们的魂,千年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