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无数人都会有无数种答案的问题,坦白讲,并没有一个真正的标准答案,但从另外一个角度来想,其实这个问题也是有着可以被重新结构的思路与基本逻辑模型的。
首先,我重新结构这个问题,会发现这个问题其实可以被分解为三个小问题,分别如下:
一,人这一辈子大概有多长;
二,人一辈子应该读多少本书;
三,怎样读书才算没白活。
按照这样的方式来看问题,便会发现,实际上任何一切难以有标准统一答案的问题,其实都可以被延伸出一套近乎通俗普世的解答逻辑。
一,一切问题均可以根据构成问题的元素,拆解成多个基本问题,这些基本问题我将其称之为原始模块;
二,扔掉原本的问题,以对原始模块的解答为核心,连续性有序的思考;
三,解答一切问题只有两个步骤:1.将其变成一个可被量化的数学问题;2.找出完成所需数字的可执行步骤规律节奏。
四,原始模块的解答顺序必须科学有序,检验的标准就是每个答案之间能否如数学方程中的XYZ一样相互套用并整体成立。
如此以来,每个这种难以标准化的问题都会按照每个人的实际情况来得出一个相关的最终答案,尽管这个答案依旧各不相同,但这是基于个人实际情况而出发的解答,会更有针对性与普世价值。
当一个人具备了这样的思维认知,就可以完全去对一些问题进行逻辑思维层面的架构塑造。
回到我们这个问题本身,解答的方程式可以这样来进行:
问题:人这一辈子,究竟应该读多少本书才算没白活?
解:
问题可分解成三个原始模块
X:人这一辈子大概有多长
Y:人一辈子应该读多少本书
Z:怎样读书才算没白活
对于X的解答分析是:
按照人的平均寿命为80岁来计算,但我们能够进行自主有意识的阅读基本上是从25岁开始的,而伴随每个人的阅读寿命的上限基本上是25-30岁,也就是基本上当我们每个人的生命到了50-55岁后,基本上阅读的寿命也会随之衰减,无论是体力,精力亦或其他因素的影响,都会对阅读持续产生衰减的影响。
因此,我们可以得知的是,普通人的阅读寿命基本上是以25岁左右为一个开始,达到50岁左右开始衰减,标准的阅读寿命基本上是在25年左右。按照一个平均相对略低的来计算,20年总可以了吧。
对于Y的解答分析是:
将X=25代入这个问题,通过对阅读的实际评估,一个爱书之人基本上也要以5天为一个最短的阅读周期,才不会对持续阅读造成压力等衰减性影响。考虑到生活工作等多方面的因素干扰,5天基本上是常人对于一本书的阅读合理期限,少了对于持续阅读会有一定影响,多了会影响阅读本身的效果。
同样的,抛出各种假期等的真正有效阅读天数一年如果能达到300天已经是非常不错的成绩了。
因此,通过这样的粗糙计算,我们便可最终得到Y的答案。
20年×300天/年÷5天/本=1200本
因此我们最终可以得到Y(人这一辈子应该读1200本书)这一答案。
考虑到设置一个最大数值作为上限,在可能性的保证下,时间改为25年,有效阅读日期改为365天/年,答案基本上会趋于饱和。
25年×365天/年÷5天/本=1825本
对于Z的解答分析是:
既然人的一辈子要读1200-1825本书,那么如何来读才能算没白活呢?其实,这就会涉及到阅读的三种基本参考模式了;
一,功能目标性阅读;
二,兴趣引导性阅读;
三,认知建模性阅读
这三种阅读的基本参考模式,会在将来仔细来分析,这里就简单来讲:一,是针对书的功能与自身建设的目标来进行的阅读行为,但容易陷入到功利性之中,会在后期大大影响阅读的效能与持续性,实际上是最不可取的阅读方式,也是目前少部分人依然在坚持的阅读思考模式。
二,是根据自身的兴趣,并没有太多的规划,完全靠自身的引导来进行的随意性阅读,这也是当下占据绝大多数人的阅读方式,但这种方式最大的问题在于,并不能真正达成科学有序的阅读模式,完全凭借自身的驱动,极容易被打动,从而无法形成完成的阅读线,更不要谈真正有见识的阅读体系了。
三,这是目前最应被倡导,也是笔者根据十年职业读书人的思考与实践中,不断完善总结出的一套阅读方式,简单可理解为类似于AI的深度学习,一方面要对自身的阅读兴趣有明确的引导,形成自身对某些社会公共话题领域内的持续有序阅读,一方面可大规模的吸纳书籍中的认知干货,形成自身的阅读认知体系。
以每本书我们能从中得到对自身有启发的阅读干货平均为20条来计算,那么套用以上公式,我们便能得到,实际上对于我们建立自身认知体系,让自己这辈子读书没白活的一个可量化的数学指标,便是我们能从阅读之中,收获出真正有效的认知干货2400条就已经很棒了!
更多科学高效有序阅读的方法,可关注本人在这里后续所做的系列分享。
感谢各位朋友阅读至此,希望对您的阅读人生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