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伴计划进入第8天了。虽然我喜欢的《速度与激情》系列也已经出到了第8集了,但是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路上,不应该讲究速度,也不会有激情。更多的可能是需要耐心和亲情吧!一周过去了,对孩子的陪伴也悄然发生这变化,娃自己开始做作业了。
自己晚上空下来,也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陪伴的话题。忽然之间电话铃声响起。随眼望去,一组陌生的号码,心想应该又是什么骚扰电话吧。但是出于谨慎还是接了。万一不是呢!
果然电话那头熟悉的开场白“你好,我这边是某某房产.......”
“不好意思,不需要!”在直接给出回复后,“啪”熟练的把电话掐掉。心想也许这是常规的操作吧。
或许此刻电话那头的话务员,内心是崩溃的。这样可能有些不尊重电话小哥,但也实属无奈。记得大学那会儿,社交礼仪课上老师曾经提出过一个问题“两者打电话,到底应该谁先挂?”
一个看似再简单不过的问题,生活中却少有人会注意。当时引发了同学们不小的讨论。这道题的正确答案是“地位高者先挂”。
现实生活中,不同的社会关系,会间接导致人地位出现不平等的情况。比如古代的“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等等......
赶紧把思绪拉回,回到陪伴成长。
那今天的陪伴日记,我们就从“家庭地位”开始说吧。
“快去做作业”、“不许玩了”、“把电视关掉”.“必须上床睡觉”......这些命令式的口吻,嗯,感觉很熟悉。
孩子在家庭地位中,我想应该是地位最低的吧,或者说叫弱势群体。也许有人会说,不会啊,家里宠还来不及呢,但是不论家长的“赏”与“罚”,孩子都是被接受的那方,自己没有决定权。即便表现优秀,父母依然可以保留赞赏与不赞赏的权利,又或者当孩子不听话,或者是犯了错误,作为家长,可说的、可骂的、甚至可打的。是不是有一种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感觉?相信没有人愿意去做“鱼肉”,孩子也是一样的。
在亲子陪伴的过程中,当以命令、灌输、强迫式的教育孩子时,孩子自己没有决定权,不管是她想听的还是不想听的,都要被接受。如果有选择,她或许也会选择“掐电话”。孩子现在还小,没有这种意识,当大一些自我意识强烈了,进入叛逆期。或许就会“阶级反抗”吧,孩子会对你说“不”。
我不禁想“这种居高临下的交流方式真的好吗?”
当参与陪伴成长计划之后,我们和孩子之间有了“好好说话”这个项目。已经坚持了一周的时间,我也一改往日粗暴的言语方式,试着与孩子在平等的位置上进行沟通,争吵少了,温存多了。委屈少了,笑容多了。少一些说教,多一些倾听。遇到问题,可以多听听孩子的想法。我告诫自己,跟孩子相处时,可以不用老想着自己是“老爸”,或许可以去试着做一个“欧巴”。
沟通的成效,源自于彼此的相互尊重。没有平等那又何来尊重?在家里没有谁领导谁,给孩子一些地位,给孩子一些尊重,给孩子一些发表意见的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