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长河,波涛暗涌,世人常盼外力摆渡,以期安稳抵岸。最深之水,最急之流,终须自渡。那真正的摆渡人,从来不是他者,而是藏于己身的清醒、勇毅与恒心。
苏轼被贬南海,可谓水深莫测。然他未沉湎于苦楚,反吟出“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豁达。他筑室东坡,研习美食,兴办学堂,以文化烛照荒芜。这片浩渺苦海,无人能渡他,恰是他的豁达与创造,化作一叶扁舟,将自己渡向了精神的彼岸。此乃古人自渡之明证。
职场倾轧,世事无常,压力如潮无声漫涌,每一颗心灵都可能成为孤岛。有人寄望于贵人提携,有人沉溺于虚幻慰藉,终觉外力如萍,难以依靠。一位中年失业者,从绝望中奋起,学习新技能,于低谷开凿希望;一位照顾病患的家人,在无尽疲惫中锤炼出非凡的耐心与爱——他们并非等待拯救,而是在具体而微的坚韧中,日复一日地将自己摆渡至新生。
“万般皆苦,唯有自渡。”这并非孤绝之辞,而是对生命主权的深刻洞察。外力或可予一桨,然认清方向、奋力划行之人,终究是自己。每一个在生活深水区不曾下沉的凡人,皆因内心深处那不肯熄灭的光——那是自渡的舟,也是引路的灯。
水深亦有摆渡人,其人不在天涯,而在心房。当人能于风波中自立,于迷途中内观,便已在渡己的航程上,成为了那最可靠的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