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刘亮程《一个人的村庄》
文/过过
那日秋后的下午,打开“风中的院门”,想来,已是三年前的影象了。那是在家中,同样的小村庄,那个属于我自己的院门和那阵关上院门的风。三年之后,在繁华的杭城,细雨蒙蒙的夜晚,我静读刘亮程《一个人的村庄》。这是我心中的经典,灵魂深处的村庄。
走进一个人的村庄,便有一股乡村气息伴随着卷轴的开合扑面而来,迷醉于其中的文字,就像聆听一场秋雨。萧瑟,但又温暖,伴着吹落的黄叶,浸润了心田的每一处;亦似在享受一场春风,抚平了所有心灵的凹凸,让我归于平静,止于安详。
看袅袅炊烟升起,伴着黄土的气息,交织于半空,慢慢地消失在天边。落日最后的余辉也从村口那堵泥皮脱落的高大土墙上渐渐消失。不远的天边出现第一颗星星,依稀可见,村庄里晃动的人影。最后一只母鸡也晃晃悠悠地归了巢。隐约的黑暗中,一位老人靠着墙根等着他的归去。其实不用她的等,他也知道归去的路。知道那扇院门虚掩着,刮风的时候院门一张一合。站在门外,等风把门刮开。他一进去,风又很快把门关住。
作者的全部学识是他对一个村庄的认识,他深爱着这片黄土地,痴痴地沉醉于他的黄沙梁。但他又怀疑自己,“对于黄沙梁,我或许看不深也看不透彻,我的一生局限了我,久居乡野的孤寡生活又局限了我的一生”。于是在漫长的守侯中,他知道了天从哪片地里开始黑起,夜晚哪颗星星下面稍亮一些,天黑透后最黑的那一片就是村子。当所有人都在辛勤劳作的时候,那个悠闲地晃向田野,像个无事人一样在村外的野地上闲转,扛着铁锨东撅一块,西掀一下的便是他。让我想起陶渊明的《归田园居》,“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好一个“草盛豆苗稀”,让我看到一个悠闲自在,超然物外的刘亮程,放任着庄稼地里的作物,任野草盖过了庄稼,任风沙肆虐着田野,却只顾和大地对话,和自然私语;一个“带月荷锄归”,果真是如此,肩扛一把铁锨,晃悠悠走向田野,把铁锨直插在荒野上,“我的头一挨地便酣然入睡,天啥时黑的我一点不知道,月亮升起又落下我一点没有觉察。醒来已是另一个早晨”,看来他比前人陶渊明更胜一筹,他是带着朝阳荷锄归。
闲时,伫立于山顶,眺望着黄沙梁的一切。落不尽的风沙持久的刮着,摸摸自己粗糙的脸庞,是世界改变了我还是我改变了世界?
漫卷的黄土,悠远的狗吠声背后,我还能听到一个善于思考的灵魂讲述他对世间万物的看法。他思索着,正如黄土地上的风沙,浩浩荡荡地吹刮着,不曾停下。我甚至怀疑他已经沉思了千百年,千百年延续着对一片土地的思索和守侯。于是,一匹迷路不归的马,一条无家可归的老狗,一只觅食归来的蚂蚁,甚至一个腐朽衰败的树桩,村庄里的一静一动,都被他付上了注解。他甚至会“总觉得驴这鬼东西在一个又一个冷寂的长夜,双目紧闭,冥想一件又一件大事。想得异常深远、透彻,超越了任何一门哲学、玄学,政治经济学”。
然而,在这孤独的黄沙梁里,有谁能理解他这些孤独的思维?也许没有,所有的人都认为他只是个“闲锤子”,空剩下他一人,在寂静的长夜里孤独的辗转。当所有冗长的思维都无处承载,当一切孤独的灵魂都无处寄托的时候,他把他对一个村庄的所有热情都倾注在了文字中,用文字诠释了他对整个村庄的信仰。他的文字始终透着一种纯粹的美,没有硝烟没有气势,既不华丽也不悠扬,有的只是村庄和流水,只有纯朴和深邃。我把他的文字称作“黄土文字”,呈现出黄土的颜色,飘散着黄土的气息,那种慢慢的温和足以照亮整个村庄的黑夜。文字是平凡的,内容简单近乎琐碎,却用琐碎的人和物铸就了诗样的灵魂,很平静,就像舒缓的音乐慢慢流淌,更像一个古老的神话被人娓娓道来。
“在我们看不见的角角落落里,我们找不到的那些人,正面对着这样那样的一两件小事,不知不觉地过去了一辈子。” “其实人的一生也像一株庄稼,熟透了也就死了。一代又一代人熟透在时间里,浩浩荡荡,无边无际。谁是最后的收获者呢?谁目睹了生命的大荒芜---这个孤独的收获者,在时间深处的无边金黄中,农夫一样挥舞着镰刀。”
“有些人,有些东西,满世界乱跑,让光阴满世界追他们。他们最终都没能跑回来,死在外面了,他们没有赶回来的时间。” 沉醉于刘亮程这些寓意深邃的语句,总想挖掘她们更远更深处所蕴藏的意义。从他的文字中,我看到寓意深刻的哲学思想,关于生活,关于人生。像是在为自己的人生记录着些什么,又像是向世人宣告着些什么。这样的文字,未经世事的人看不懂,饱经沧桑的人又不敢看,然而这并不降低它本身所具有的价值。不老的黄沙梁里记载着的不仅是一个人逝去的青春,也是一个人积累了许久的智慧和沉淀。
一度质疑《一个人的村庄》所描写的景物,黄沙梁有那么美?有那么纯粹吗?是他的虚设还是以自我为中心来感知一个村庄?
后来终于明白,这样的村庄的确是存在的。它停驻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只是,年轻的我们尚未远行,远不能理解这些文字所体现的刻骨的忧伤。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村庄,当我们背起行囊,走出生养我们的故土,远离村庄里的最后一个人,最后一片云彩的时候,仿佛有一丝命脉被抽离身体。我们之与故乡,正如作者之与黄沙梁,些许微小的感情泄露,都会激活我们沉睡的记忆。 我们经常会去思考生命的意义,也许,意义永远是不确定的,寻求生命的意义,所贵着不在意义本身,而在寻求,意义就寓于寻求的过程中。日子不断流过,岁月悄然逝去,儿时关于村庄的记忆开始模糊。曾经沐浴过的那场风,曾经遇见过的那些人,曾经嬉戏过的场所,犹如我们的生命,一日日地老去,消失。
丢掉城市的包袱,只是对一朵花微笑,这便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