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看熊逸的《八戒说禅》,讲的大致是禅宗的思想源头。佛教发展的禅宗,慧能提出了人人都可以成佛的思想。使得本来是异端的顿悟说,现在几乎成了佛教的代名词。为随后儒学的复兴提供了思想养料,宋代儒学再吸收了道教和佛教的成分之后,形成了宋明理学,儒家的追求变得不仅仅是治国平天下,而且还要修身齐家。《明儒学案》把吴与弼放到了开篇的位置,可见其对与有明一带学术思想的重要性,但是细看《明儒学案》选取的这哥们的内容都是这哥们追求颜回之乐而不得,整天神经兮兮的自责的内容。连皇帝请去做官都不干,一心追求自己的圣人之路。但是这也暴露了理学自身所存在的问题,在吸收了佛教的神秘主义的内容之后,儒学也要讲究体悟自身、个人修行才能成圣,这与儒家的出世精神是有本质违背的,而且理学还为成圣制定了许多标准。
安平乐道的颜回之乐成为了许多中国人的道德标准之一。就算是在现在的中国,电视上的许多道德模范不仅仅是做了好事,还要足够的惨才能成为道德模范。当然这种东西在现在的社会是不值得提倡的,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说,只要做了好事,就应该被赞扬。
到了明朝中期,理学成为了禁锢人们思想的学说。而且无数立志成圣的哥们修行一辈子之后发现自己也没有成为圣人啊,圣人还是就只有那么多几个人啊。但是成圣这件事情,实在是个漫长的过程,就跟画家画画一样,很多时候要死后才出名。现在我们知道,道德是社会条件的产物,会随着社会条件的改变而改变。所以,这时候王阳明就登场了,心学的致良知学问给儒生提供了一条道路,成圣啊。这个事情可以不假外求,只要你能做到知行合一就能成圣。但是这件事情其实也不容易啊,人的认知千千万万,很多时候我们的决定我们自己都没有想清楚就做了,根本不是在认知的条件下做的。就像我们读了那么多的书,有多少是真正被自己用到生活上面,生活中你做的每个决定,说的话你的依据是什么,很多时候我们只是在依照着本性在活着,很少用理智来规范我们的生活。不过阳明给每个人提供了一条成圣的可能,就像禅宗一样,每个人都能成佛之后只是被后天污染了,只要顿悟就能成佛。不过阳明走的是神秀的路子,认为还要事上磨才能成圣。但毕竟解放了人的思想。
但是阳明这么做还有个大问题,就是成圣的标准变成了内化的东西。但是人毕竟是要和外界互动的,按照阳明的理论要是一个人,意志鉴定的成为偷窥狂,那么也是圣人吗?这也是心学无法调和的内在理论矛盾。但是毕竟为当时封闭的思想提供了一条思想解放的道路,而阳明也因为这次思想解放运动,而在中国的思想史上面占有重要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