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写文章偶尔会有错别字,一是因为自己粗心,二是因为输入法的联想功能会引起一些误会,所以在我每次发表文章时,自己都会看个两三遍,不过因为写作校对发表全部是自己一个人弄,难免会有错误,可能自己就算看了几遍也没发现什么问题,所以我明白了为什么上学的时候,老师经常会叫同学们进行交叉检查。
但错别字的存在,并不会影响到一篇文章想表达的思想,中文有个好处,一段话即使你把一些字的顺序打乱了,也不会影响你对它的理解,比如下图。
而在我之前写过一篇文章叫《为什么很多男生爱玩电子游戏》,可能是因为输入法的问题亦或是打字太快了,文章里把暗黑破坏神写成了暗黑破“环”神,其实无伤大雅,不会影响阅读,也不可能产生什么歧义;但后来有一个读者看到了,就在后台留言吐槽我,就因为这个字写错了说我在黑马斯克,我满脸黑人问号,有点百思不得其解,我不知道他是否看完了这个文章,还是就是为了在网络上恶意发言膈应一下所有人,也可能是哭错坟了。
不在乎一个文章的内容,反而只在细枝末节层面不断计较,在我看来也是一件非常匪夷所思的事情,毕竟想挑错想找茬的话,那简直不要太容易。
其次,我在公众号和豆瓣上也发布自己的读后感,好歹也是一个总结,毕竟读后感这个事情,每个人不一样,千人千面,要不然怎么说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虽然我水平可能一般,见识有限,感悟也偏颇,写的东西也主观,但毕竟也是自己的感悟,而且我读的不是理工类书籍,这类学科基本上会有一个客观的结果,但文学艺术社科层面,没啥标准答案,比如你可以说哈姆雷特的复仇是对的,也可能是愚蠢的,但你不能说1+1=3。
很多批判者比较高傲,出场自带高人一等的态度,比如最常见的留言之一说我应该多读书,说这本书讲的不是我说的那个意思,我就寻思着你们这些人都崇尚独立思考,怎么其他人跟你说法一直就是独立思考,和你不一样就是被洗脑,全部都错,所以找茬是个没技术门槛的活,会打字就行,就好比导演王晶说自己一般不会理会影评人,比较谁都可以当影评人。
更搞笑的是,有位读者在我文章下面留言,批判我应该多读书的人,结果他的这条回复被更多读者和路人回复到“你应该多读书”、“你读的不对”、“凭啥你读的就是对的”,然后我啥也没说,他自己遭不住这些留言,就把自己的留言删了,果然是要用魔法打败魔法,其实我一点都不担心别人反对我的观点,但只会情绪输出那就算了。
其实很多历史层面、文学层面或者社会层面的事情已经被无数研究人员探讨过,且被定性,如果非要标新立异拿出来搞一番新的学说,在我看来无异是哗众取宠。王阳明以前就说过这么一番话“其说本已完备,非要另立一说以胜之”,有些人为了批评而批评,要把自己的观点彰显一番,这种人其实并不是为了探讨真理,完全是为了赢而批评。
读苏东坡时有这么一则故事,大意是苏轼参加考试,题目是《刑赏忠厚之至论》,苏轼就围绕着这个题目,阐述了自己仁政的思想。整篇文章说理说的非常透彻,但是苏轼在文中用了一个典故,大意是世人都知道尧帝为人仁厚,而皋陶是一个严刑峻法的人。皋陶多次要杀一个犯罪的人,尧帝多次规劝宽宥了此人,通过两人的对比,凸显尧帝的仁爱、忠厚。
而考官之一的梅尧臣也是一个饱读诗书的人,看到这个典故没反应过来这是出自哪里,不好意思当场问,怕被人嘲笑读书不精,这就是典型的脸皮薄了,都说要不耻下问,结果换自己就做不到。他就私下问苏轼这个典故是哪里来的,没想到苏轼直接说这个是编的,搞得梅尧臣很无语,也不知道科举考试编典故算不算欺君,不过我知道很多法学院学生考试喜欢现场紧急立法,颇有意思。
其实苏轼写这个典故的寓意是说赏与不赏都行的时候,赏就过于仁慈了;罚与不罚都可以的时候,罚就超出义法了。仁慈过了可以接受,但滥用刑法就会成为酷吏,就会成为道义、仁爱的敌人,是不可以的。
其实如果你想传达一个好的思想,即便这个故事是虚构的,那这个故事也是值得的,因为苏轼不是在做考据学,理工科和历史研究,故事是一个盘子,至于盘子是金做的还是银做的,那是其次,但是盘子里面的食物好不好吃,有没有毒却非常重要。
而有些事情,的确是值得被拿出来一辩再辩,我记得许知远在《十三邀》中就说过一个观点“奇葩说不过是将前人讨论了无数遍的道理再拿来炒冷饭的时候”,我其实觉得不对,当然这也是我个人观点,就是我认为很多事情值得被探讨,也值得一直被讨论下去,毕竟时代在发展,某些问题的答案也在发生变化,一代版本一代神吧,亘古不变的事情很少。
所以很多时候,事情该不该讨论都要看情况,而不是因为看到一颗树木上有蛀虫,就说整个森林烂掉。对一个本没有标准,或者只有模糊标准的事物,比如文学、哲学、生活而言,吹毛求疵的本质就是鸡蛋里挑骨头,跟《水浒传》里泼皮牛二纠缠卖刀时的杨志一样,没完没了地找茬。
回到苏轼那个案例,我知道肯定不会有人批评苏轼,毕竟用马云的话来说“当你成功了,你说什么都是对的”,假如这个考生不是苏轼,是一个普通人,也编了一个典故,估计肯定有人会站在道德制高点批判这个人,他写作不严谨,编造例子之类的。
就这种人,我可以联想到他们肯定也会批判《伊索寓言》这类书籍,他们的批判点肯定大致类似于老鼠怎么会说话呢,狼和羊为啥要交流呢?
不在乎一个故事的内容,而在故事的形式层面指指点点,说这个逻辑不对,那个假设不成立,你们读书也只有这点程度了。
不重本质而重形式,买椟还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