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乎所有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成为一个有智慧的人,那到底什么才是智慧?有知识就算有智慧吗?按现在的解释,智慧就是对一切事物能迅速、灵活、正确地理解和解决的能力,就是对世间所有的事物都能融会贯通,见微知著,一叶知秋,就是能够明白天地万物的自然规律,能够透彻领悟人生的意义,有点类似于我们老百姓通常说的开窍了。
知识不同于智慧,知识走脑,智慧走心。知识可以向外学到,智慧是学不到的,智慧是从内在生发出来的,只能被唤醒。我们现在学校里学的这些课程,全都是知识、常识,不是智慧,智慧能贯通一切,知识不通,学了一门,就只知道这一门,另一门没学过,他就不懂,这就是知识。纵然是博士、教授级别,可以把各种学术写成论文,写成书,那还是知识,常识,不是智慧,顶多算个专家,不算圣贤。老子、庄子,六祖惠能、王阳明,为什么不叫专家而叫圣人呢?因为他们开悟了,开智慧了,什么都明白,样样都通了,天地万物,无所不知。用智慧解决问题,因为是与道合一,就会究竟圆满,没有后遗症。而专家不一定有智慧,他只知道所学的那些专业知识,别的行业可能就一窍不通了。大家都知道,自然界万事万物都是有着紧密联系,互相依存的,这就是全息论。如果解决问题仅从局部的角度去看,就难免一叶障目不见森林,解决了这个问题,其他问题就又冒出来了。
那如何让孩子开启智慧呢?最简单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诵读经典。古人读书志在圣贤,读经不是为了做学问,读经是为了让孩子修心养性开智慧的,在专心读经的时候,脑子里就不会有杂念了,内心就会清净无染,内在本自具足的智慧才会被唤醒。
我接触过很多家长,他们通常会认为读经对于学文科的孩子比较有用,认为经典文化属于文学的范畴,可以提高孩子的文学素养和写作水平,但对于想学理工科的孩子没什么用处,其实这是一种严重的误解。读经不仅可以增长孩子的文化底蕴,让孩子才华横溢,对于学习自然科学的孩子一样有用,因为真正的智慧是不分文理的,是一通百通的。近代著名的物理学家钱伟长弃文从理的故事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当然还有鲁迅先生弃医从文的故事,也就是说从小读经长大的孩子学文学理都是可以融会贯通从容转换的,孔子也说过吾道一以贯之。
钱伟长是国学大师钱穆的侄子,著名物理学家,中国近代力学之父,与钱三强,钱学森一起被周恩来誉为中国科学界的“三钱”。生于书香门第,他的父亲和七位叔父都是传统文化的饱学之士。从小接受了良好的传统教育。小学时期,钱伟长主要学习国学和历史,15岁考取“苏州中学”读高中。钱伟长文史成绩优异,自幼就将史记汉书烂熟于胸,后来考入了清华大学历史系,根据钱伟长的回忆,当时清华入学的语文科题目是:《梦游清华园记》,钱伟长仅用了45分钟便写成了一篇450字的赋,出题目的老师想改,但发现一个字也改不了,于是给了他100分。历史科题目是二十四史的名字,作者,卷数,解释人是谁等等。钱伟长因为从小就背过了二十四史,历史科他也得了满分。除了优异的文史成绩,钱伟长的数理化,英文四门课,加起来却一共只考了25分。其中物理只考了5分,英文因为从未学过,考了零分。钱伟长入学后的第二天,即发生“九一八事变”,这给他的思想带来了强烈的刺激,在强烈的爱国心驱使下,他最终下定决心,准备转学物理系。当时,清华大学物理系主任,著名物理学家吴有训,最初并不同意让钱伟长转学物理,因为他的理科基础太差,钱穆当时也对他说:你这基础想学物理象是空中楼阁。但这并未让钱伟长退缩,经过一个星期的软磨硬泡,吴有训终于被钱伟长的诚意所感动。同意钱伟长到物理系试读,但有个限制:大学一年级的三门主课,普通化学、普通物理、高等数学,必须考到70分以上。转到物理系以后,钱伟长最初心里也是有些害怕的,担心自己基础比较差,能否适应得了紧张的学业。他学得很拼命,因为智慧具足,后来钱伟长很快找到了学习物理的窍门,最终顺利完成了大一的学业,得到了吴有训的认可,最后毕业时变成了物理系最好的学生。当时随他一同转学物理系的五个人中,仅有他一人坚持了下来。到大学毕业的时候,清华的整个物理系只有八个人顺利毕业。可见,民国时期国内一流大学在教育方面有多么的严格。
钱伟长的这段“弃文转理”的经历和他日后在科学研究上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足以说明这样一个简单而又深刻的道理:国学经典能够开发孩子的智慧。在基础教育阶段,看似枯燥无味的读经教育才是大巧若拙受益终身的简便法门。从小扎扎实实读经的小孩子如果以后想从事理工科,是很容易就可以转换过去的。一个人在13岁之前,根本没有必要对数理能力的早期开发予以过多的关注,认真读经就可以了,经典能够开启孩子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