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伴你(34)
吴鸿勇
丰友:
当我启笔写此信时,恰好清晨。有鸡鸣,有早行人。那人说着我听不清的话,冒雨出去。他赶早车呢,还是去经营生意?我不知道。
哈哈,好笑!你不知道,写他干嘛?写你知道的,可好?一个人,在世间,总有熟悉的人,熟悉的事物,将你熟悉的,写出来即可。
你熟悉的,我不一定熟悉。你知道的,我未必知道。比如水务,你就熟悉,常发这方面的消息。水务是一种工作,一种生活,联系着千家万户。既有联系,就必与人打交道。那些人的音容笑貌,性格特征,言行,你必定了解。
那怕某人因琐事,同你发生龃龉,争吵,你们互相指责的话,不欢而散,或握手言和,都是生活。
或许,还有帮狗兴的人,在旁起哄,巴不得你俩拳脚相向,让他们看热闹。你们和好如初,有说有笑,就扫了其兴,只好散开。
何况,你们都各有自己的家,有自己的亲人?这家,这人,不仅联系着其他家庭和众多亲友,还联系着社会。这些你都熟悉,耐心将它写下来,就行。你还犹豫什么?
丰友,一个有志于文学创作的人,最忌什么呢?那就是拾人牙慧,人云亦云。比如那些按季节,应时序变化或节日之作,何止浩如烟海,汗牛充栋?可是时至今日,仍有人天天做这样的诗文,能写出多少新意?
一个大活人,识字识墨,就不能换一种思路,写点自己熟悉的生活么?
我们作文不可拾人牙慧,人云亦云。但前辈作家的一些创作经验,能启人心智,引发我们的思考,对我们行文有所裨益,还是要学习和借鉴的。
早在一千一百多年前,唐朝诗人白居易,就曾提倡:
“文章合为时而著,
歌诗合为事而作。”
前苏联作家马卡连柯,对初学写作者谈话时,曾说:
“一个对于任何现实的生活环境一点都不熟悉、对于任何工作和任何生活一点都不知道的人,就不可能成为作家。”
这些道理,说得够浅显,够明白的,又十分中肯,我们为什么就不能借鉴借鉴呢?
我想过么?想过,只是没能象前辈作家那样,从自己的写作实践中,作更深入的思考,未能总结出这么好的道理来罢了。
我相信,那些文章写得较好的简友,都会意识到这些前人创作的好经验,而且已经付诸实践。要不,他们的好文章,能从现实生活中来么?
人一旦进入简村,自然会关注简友。根据简书官方的统计,2018年,我点赞了4078篇简友的文章。受朋友之托,我也帮忙处理过些许稿件。
我总是想,阅读好文章,是一种精神的享受和慰藉。对那些用功的作者,油然而生敬意。他们以自己的勤奋,将自己的聪明才智,发挥得淋漓尽致。
而那些接受过高等教育,在校读了16年书,仍自谓小白者,可说是口不对心,如果他们谦虚到认真作文,尚情有可原。可某些人,写一篇所谓的文章,超过三分之二的篇幅,是别人原著的诗文,还不注明出处,以为天下没有读书人了,便厚着脸皮向度娘借米下锅,岂不贻笑大方?这种人,你敢恭维,将其“雄文”录入,加以点赞,大声叫好吗?生生羞煞人也!
至于那些即使是写一百几十字的短章,写三行诗,也是自然流露,决不凑合应付,决无工刀斧凿之痕者,都应得到我们的尊重。假以时日,待其有了较丰富的人生阅历,其文必佳。这是肯定的,总不用问阿贵,因为他为人为文的路走对了呗!
丰友,人的性格,学识涵养,生活阅历,交朋接友,处世为人,喜怒哀乐,一切言行,不一定写在他的脸上,却必定流露在他的诗文里。言为心声,行,又何尝不是?
自己的言行,别人的言行,读书所得,一并蕴含在你的人生阅历中,蕴藏在你的脑海里,经过时间的筛选,风吹瘪谷,大浪淘沙,融会贯通,如牛反刍,那才是你的真知灼见。当你执笔为文,它就会很自然的流露出来,涌向笔端,落到纸上,形成你独具特色的诗文。这不是挺有意思,颇有意义吗?
这信写得长了一点,我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还请见谅。言不尽意之处,望日后多联系,我们再商榷。顺祝文祺,新春
快乐!
你的简友 雁韧
2019年2月18日,发自广东遂溪。附作者照片及原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