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学专栏 | 知行合一答疑

  (一)之前大家一起学习心学,你讲到的“知行合一”,我现在把里面的“知”直接称为“感觉/意识”,但我最近有个疑问:  阳明先生说每个人都有这个“知”,但我想问“他指代的知是每个人对所有方面都有知,只是私欲蒙蔽了?还是每个人的知侧重点不一样?”

(前者偏于人本应该有很多知但被私欲蒙蔽;后者偏于所有人的知只在擅长部分,不算多,没有部分的知你也不必执着)

回答:  王阳明的“知”,主要是知是建立在自己的“是非之心,辞让之心,恻隐之心,羞恶之心”上的“知”。不是单纯的指“知识”,或者网上查到的知识信息等等。阳明先生的意思是,这种建立在“是非之心,辞让之心,恻隐之心,羞恶之心”的“知”人人都会有,只不过大多数人没有注意观察自己,没有将它们发扬出来。大多数人 知行不合一,因为他们没有将这些发扬出来,所以不是真知,而是假知,“知”和“行动”不匹配,装出来的。比如口是心非,装装样子,对待父母,对待人际也是装装样子(虽然很多人可能觉得自己做的已经够努力了,也不觉得那样有问题,但那样仍然是装装样子)。

    “是非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恻隐之心”人人都有,普通人和圣人的区别在于,有没有从内心深处将它们发扬。同时,每个人经历,环境,角色不同,所以每个人具有不同的知识,因此 每个人的“是非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恻隐之心”的表现为不一定相同,因此每个人“”知”和“行”的表现也不一定相同。


(二)一直都是 “不行而求某个知”的人,是因为缺少反思能力吗?还是怎么呢?

一直“不行而求知”的人你认为结果是越来越好还是越来越不好呢?(一直强化行但又不知,当然会不好)

回答:你提这个问题,可能是因为你没有找准目标,阳明所说的“为学需有宗旨”,就是要找准你所说““不行而求某个知”中“知”的目的,即你“知”是为了什么,这个要想清楚,比如你的“知”是为了知道如何很好的生活,那么你的“行”也只是指“确实知道”了。但如果你的“知”是知道如何做好一件事(这是对行动的“知”),那么“行”才会跟“知”匹配。

      所以你的问题就在于,你没有思考“如何行动”,而只是思考“如何知道”。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