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故事❤名人言
❤名人简介❤
张仲景东汉著名的医学家。他出身贵族家庭,从小对医学兴趣浓厚。
张仲景写的《伤寒杂病论》是我国最早的理论联系实际的临床诊疗专书,一部不朽之作。
不少药方都是从它发展变化而来,书中精选了三百多方,这些方剂的药物配比精炼,主诊明确,经过千百年临床实践的检验,都证实有较高的疗效,尤其治疗一些疑难病症方面常有奇效,因此,《伤寒杂病论》也被称为“医方之祖“。
❤名人故事❤
相传张仲景在长沙做太守的时候,时刻不忘自己作为一个医生的职责,但他毕竟是个大官,在封建时代,做官的不能轻入民宅,又不能随便接近普通老百姓。
于是,他想出了一个办法,就是每月初一和十五两天,让病人到衙门来看病。他就坐在大堂之上,给病人把脉施治。
后来每逢初一、十五的日子,他的衙前就聚满了许多来自各方的病人等候看病。为纪念张仲景,后来人们把坐在药铺里给病人看病的医生,通称“坐堂“,那医生就叫”坐堂医生。“
❤号外篇❤
有一年,张仲景从长沙告老还乡后,正好赶上冬至这一天,寒风刺骨。在白河边上,张仲景看到很多无家可归的人面黄肌瘦,把耳朵都冻烂了,心里十分难受,决心救治他们。
张仲景叫弟子在南阳东关的一块空地上搭起医棚,架起大锅,用羊肉和一些祛寒药材在锅里煮熬,煮好后再把这些东西捞出来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状的“娇耳”,下大锅后煮熟,人们吃下“药汤”后浑身发热,血液通畅,两耳变暖。老百姓抵御了伤寒,治好了冻耳,这个药名叫“祛寒娇耳汤”。
张仲景舍药一直持续到大年三十。大年初一,人们庆祝新年,也庆祝烂耳康复,就仿娇耳的样子做过年的食物,并在初一早上吃。人们称这种食物为“饺耳”、“饺子”或“扁食”,在冬至和年初一吃,以纪念张仲景开棚舍药和治愈病人的日子。
张仲景距今已近1800年,但他的“祛寒娇耳汤”故事一直在民间广为流传。每逢冬至和大年初一,人们吃着饺子,心里仍记挂着张仲景的恩情。
今天,我们用不着用娇耳来治冻烂的耳朵了,但饺子却已成了人们最常见、最爱吃的食品,并且饺子的种类和形状也有了很大改进,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饺子,饺子也成了阖家团圆的代表食品,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名人佳句❤
君疾可愈,国病难医。
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
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