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把痛苦说给父母听,就会得到双倍的痛苦”
这个话题曾经在微博引发热议——你为什么不愿意和父母进行沟通。
网友们争相表达自己的观点,其中心思想大概就是:我说了,但是没用。
“你有什么事要跟爸妈说啊,别闷着”
“你都长这么大了该学会自己面对了,爸妈不能一直陪着你啊”
“你怎么这点承受能力都没有啊,你现在不吃苦什么时候吃苦”
“就知道抱怨,你们现在年纪轻轻能有什么烦恼啊,我们年轻的时候……”
甚至,你把你的烦恼告诉爸妈,隔天,你爸妈就把你的烦恼公布给了全世界。
多次尝试沟通后的挫败让年轻人感到非常无力,好像无论他们做什么都改变不了这个现象,无论如何都动摇不了父母的观念。
他们再也不会想着要怎么更好的进行沟通,而是直接放弃沟通,害怕沟通。
焦俊艳因最近的热播综艺《我家那闺女》火了一把。
她爸爸说:“这丫头,遇到什么事都不跟我们说,你遇到痛苦的事情,你要跟父母说,父母是最能给你分担的了”
而焦俊艳直言:“把痛苦说给你们听,我就会得到双倍的痛苦。”
尝试沟通→失败→反复尝试→反复失败→拒绝沟通。
沟通这件事被深深的无力感笼罩着。
02
“习得性无助”——致命的思维模式
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叫做“习得性无助”。
是指因重复的失败或被惩罚而造成的听任摆布的行为。
“习得性无助”对我们的影响绝不仅限于此。
很多人生活、学习、工作、情感处处都充斥着习得性无助的影子。
我努力工作又怎么样,不还是N年后都买不起一套房。我尽心尽力为老板做事又怎么样,我们不过是资本家的韭菜而已。
我结婚又怎么样,在缠人的婆媳关系以及和另一半柴米油盐酱醋茶的争吵中,婚姻根本不堪一击,那时的婚姻是枷锁,是负累。
我谈恋爱又怎么样,总是没有好下场,我根本就不值得被爱。
我努力学习又怎么样,我就是脑子比别人笨,付出再多都没有用。
……
诸如此类,人们想要反抗,却总觉着被什么东西压着,无助感笼罩着生活的方方面面,正无声的摧毁着所有人。
有个声音一直告诉你:“放弃吧,你什么也改变不了,你的能力微小到犹如尘土。”
03
“你的努力终将一无所获”
而在如今这个时代,习得性无助更是影响广泛,从如今盛行的丧文化便可见一斑。
年轻人的丧,在于没有开始,便自以为清晰的看到了尽头。
你发现你选择即将要走的道路上尸横遍野,最重要的是,这些尸体,比你强。
“丧”文化在年轻群体中风靡,网络时代的信息爆炸似乎提前让年轻人看到了自己的未来。
尽管我们有时只是以丧文化自嘲,但是不可否认的,丧文化正在默默摧毁着其中一批人。
他们真的在多次的碰壁和挫败后放弃了对生活的挣扎,他们失去了目标感和信念感,陷入了绝望的自我否定。
甚至,他们开始将很多失败的原因归结于“命运”——一个虚无又不可控的因素。
放弃继续尝试的勇气和信心,自设藩篱。
对生活失去了掌控感的后果即是:丧。
长期失控的后果即是认为自己不需要再努力了,因为自己的努力改变不了任何东西。
你拼尽全力向生活扔一块石头,而生活连个回声都没有。
于是他们选择什么都不做,接受生活的困境。
04
“别人得不到,我也一定得不到”
比习得性无助更可怕的是,替代性无助。
是我们并没有经历失败,我们只是目睹别人不断失败,便断了我们自己想要开始的念头,并由此产生无法抗拒的无助感。
而在信息爆炸的网络时代,替代性无助更频繁的影响着人们的心理。
我想创业,但是我看到很多人都失败了,所以,我放弃了。
我想结婚,但是身边的婚姻充斥着争吵和家暴,出轨与忍耐,冷漠与低气压,于是,我放弃了。
我想谈恋爱,但是网上充斥着渣男渣女的故事,我不想再爱人了,我只想爱自己。
......
05
“如何克服令人绝望的无助感”
1、检查自己的归因方式,是否总将一时的困难放大成了永久的困境,是否总在结果出现前就提前给自己判了死刑。
2、不要因为别人的失败,而不给自己尝试的机会。
3、将困境具体化,问自己:我到底遇到了什么困境。目前这种情况下,我还可以做些什么。
比困境更让人恐惧的往往是无助本身。
生活固然艰难,但是,不要放弃。
06
“绝望的狗”
最后说个小故事吧。
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1967年在研究动物时,用狗作了一项经典实验。
起初把狗关在笼子里,只要信号一响,就给以难受的电击,狗关在笼子里四处乱窜却无处可逃。
多次实验后,信号一响,狗不但不逃而且不等电击出现就先倒在地开始呻吟和颤抖。
将笼门打开后,狗并没有像人们预想中的那样撒丫子就跑,而是依然选择趴在地上默默忍受完这一次的电击。
本来可以主动地逃避却绝望地待在困境里,这就是习得性无助。
不要让自己成为生活中那一只绝望的狗。
生活总要继续,不要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