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把施韦德的《30岁前一定要去小公司》看完了。
很通俗易懂的一本书。作者在书中从各个角度层面,列举了大量的事例、小故事去说明论证在小公司的诸多优点。虽然不少观点说得有点言过其实,但诚然,在小公司里得到的历练跟在大企业里同样时间里受过的历练有着天渊之别,前提是你足够的积极和主动,并且小公司本身也在蓬勃地发展着。职场上,在单位里做事,好比你进厨房准备做菜,大公司里,就算做一道菜,那是拣洗的拣洗,炒菜的炒菜,摆盘的摆盘,人员分工明确,职责分明,而小企业则不然,你们就两人,进去怎么把菜做成美味你们自己看着办。
这四年,在坡县的这家本土的建筑公司那是深有体会。以前在中国建筑集团,一个项目部,不说装修跟水电,光做主体结构的带头班子,少说也得20号人起,每栋楼都有属于自己的栋号工程师,管技术跟管现场是两组人,彼此协调,沟通有无。而在这家外企就不一样了,你样样都得过问,事无巨细,什么都得插一脚,否则,总会捅出漏子,因为人手不够,你不去监督,就真的没人监督了。头疼吗?头疼——很多时候,顾此失彼,搞得自己焦头烂额,甚至萌生了很多次拍拍屁股走人甩手不干的冲动。但经历了,撑过来之后,反倒特别有成就感。
不知不觉,自己各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升,别的不说,光说抗压能力就不知比以前强多少倍。
要是我当初选择了大型国企,世界五百强,或许自己就仍旧只是个不太起眼的小职员罢。
2
这两周一直坚持听罗胖的《罗辑思维》,其中有一集是关于创业的,叫《疯狂的投资》,对,讲的就是约翰戈登在他的书《疯狂的投资》里讲的故事。19世纪中叶,美国商人菲尔德在当时电报业不是特别成熟,电缆长途铺设各种技术难题未被解决攻克的情况下,历经数十年,无数次失败与尝试,硬生生地将电缆铺过了大西洋,联通英美,堪称人类商业史的一段奇迹。
有时,我就在想,虽说商人是逐利的,但为了最后的胜利,期间到底经历过多少次九死一生的磨难才能功成名就?这远远不是像媒体事后诸葛亮式的报道,或者像企业家成名之后说得那么轻描淡写。就说当时菲尔德做的这件事,即便放在今天,我也相信,没几个商人会如此坚定不移地做下去。要是我,即便真的募集了那么多启动资金,在第一次缆线沉断后,估计也就打退堂鼓了。
这便是普通人跟成功者的区别。
3
小颖给我发来了很多她以前舞蹈社重新装修的照片。
三年前,两个跟她年龄相仿的女孩,开了家简陋的舞蹈社。三年后,这家小舞蹈社成为了无锡首家集舞蹈室、健身房一体的健美俱乐部。看着那亮堂堂、明晃晃的新舞蹈训练场地的照片,小颖跟我讲得眉飞色舞,声情并茂,钦佩油然而生。当然,羡慕的同时,不免各种焦虑。
同样的三年,差距就这么被拉开了。
在当今科技迅猛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看着别人一点点地取得不菲的成绩,但凡自己有点进取心的,难免就会患得患失、焦躁不安。
好比我,每每看到那些领读达人月读数十本书,而自己每一两周才能看完一本,情不自禁都会有种深深的负罪感 —— 这就是常说的“知识焦虑”吧。所以,一有空,就在掌阅里一个劲地下载电子书,一见到感觉有点用的书名,甭管会不会读上,甭管价格怎么样,先下了再说,以至于,现在自己的书架上都有好几百本,有些就只是走马观花地看了一遍,有些甚至连序言都没来得及读。
现在的自己,其实也没觉得汲取了多少精神养分,得到了多显著的改变。
4
人生是一场马拉松,而不是百米冲刺。我很喜欢这句话。
既然自己起点不高,那当你确定了创业目标之后,接下来要做的,不是焦躁不安地数着日子,不是眼巴巴地看着别人精进。你觉得自己还欠些火候,那就继续在单位里历练,小公司给予的平台更要充分把握;那就继续按照自己的节奏有选择性地学习,不贪多不盲从,毕竟,书不是越多看越好。而这期间的坚持,很重要,并且是不受旁人影响,一步一脚印的坚持。
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只要开始在路上,终点就不会太远。“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我是晟治Fulin,外企Civil Engineer,坡县搬砖工,努力保持文艺的工科技术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