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前,我曾在老公拍回来的一组照片里看到裹着厚厚藏袍,头发凌乱,皮肤黢黑的村民坐在屋地上,他们的面前放着一个严重变形了的黢黑的铝盆,盆子里放了些糌粑团,村民家里的土坯墙上空无一物,所有日常用品全部摆在地上......这是我看过的最直观的,最具有冲击力的,最原始的贫困照片。
我至今记得,老公轮休回拉萨给我讲的四个小故事。
故事一:有一次,乡党委书记简才带几名村长去日喀则开会,过了萨嘎县停车休息,简才看见一个村长围着一棵大树转圈,嘴里叨咕着,这么大一棵草。故事讲到这儿还没完,简才带领村长们到了日喀则,开会时桌子上摆了西瓜,几位村长吃了西瓜后,相互交流说:“这个红的好吃,绿的部分不好吃。”
故事二:他们和村长聊天,村长跟他们说村里考上内地班的小孩写信回来告状,说学校食堂天天给他们吃草。村里的孩子把学校食堂的青菜当成了草。
故事三:有一天晚上,土登爬起来去外面上厕所,一出门黑灯瞎火的,土登一脚踩到了狗尾巴上,狗跳起来就在土登的手上咬了一口。那天他们全部从被窝里爬起来,上百度搜索被狗咬了怎么办?然后按照百度搜索到的方法让土登用肥皂水洗手20分钟,一直把土登的手洗得肿成了青紫色的“大馒头”,第二天天没亮就赶紧派车把土登送到日喀则打狂犬疫苗。
故事四:吉贡村附近有一个温泉眼,三个队偶尔聚在一起就张罗去温泉眼那里泡脚。几个脸皴裂成了黑猩猩的大老爷们坐在温泉眼的土坷垃上,脚丫子泡在温泉水里,在狂风中感受上半身冻得要死,下半身热得要死的酸爽。
缘分是一种异常神奇的机缘巧合。八年后的我成为了写作《国网西藏电力有限公司驻村报告文学集》的执笔作者。2019年我在落叶缤纷的金秋十月去了日喀则市仲巴县隆嘎尔乡,这里也是我一路上心心念念要去采访的地方。
仲巴县隆嘎尔乡地处喜马拉雅山以北,马泉河两岸,西衔阿里地区普兰县,背靠阿里地区革吉县、改则县,东临阿里地区措勤县和日喀则市萨嘎县,南与尼泊尔接壤,海拔4680米,与超高海拔伴生的是缺氧、寒冷、大风加上强烈的紫外线照射的恶劣气候。
仲巴县隆噶尔乡境内高山连绵起伏,没有花、没有树,一年只有秋冬两季,冬季雪灾频发。隆嘎尔乡辖八个村民组,其中萨如村、吉贡村(吉贡村也是隆嘎尔乡政府所在地)、隆嘎村曾是国网西藏电力有限公司2011年10月至2017年12月底开展扶贫工作的驻村点。
我之所以一路上心心念念要去仲巴县隆噶尔乡,一方面是我的爱人程胜建在2012年11月至2013年5月底作为第二批驻村队的队长在这里驻村,他们队负责萨如村的脱贫工作。另一方面我作为驻村队员的家属,借这次采访的机会也想看看老公曾经开展扶贫工作的地方是什么样的?如今已经过去了八年,特别想去看看那里都有什么样的变化。
我和服务中心旦增师傅中午到达了隆嘎尔乡政府办公地点。
现在的隆嘎尔乡政府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条刚铺完沥青的柏油路一直通到了乡政府的大门前,穿过乡政府门前的这条柏油路向西边走过去是一座座红顶白墙的藏式新居。乡政府的大门边上摆着一个卖藏式服装和生活用品的小摊儿,很多妇女和儿童围在小摊前挑选中意的商品。
走进乡政府的院子,我看见平坦干净的水泥路左边是一排两层高的生活楼,右边是一排宣传栏,宣传栏里张贴着爱国主义教育、加强党的建设、党的十九大报告、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等宣传内容。院子中间的场地上,几名五六岁大的小孩推着一辆蓝色的童车玩耍。再往里走,是几排砖石结构的平房,乡政府办公楼就座落在那些平房的中间。我们来到乡政府办公室,尼玛扎西乡长和甲措书记热情的接待了我们。尼玛扎西和甲措两个人的脸膛都像被风皴黑了的橘子皮,深褐色的皮肤上显现出一种长期生活在恶劣环境中的沧桑。
我跟尼玛扎西和甲措说:“刚才从大门外走进乡政府的这段路上我看到了一派渐显繁荣热闹的乡村景象,这有点出乎我的意料。”
尼玛扎西和甲措听后都笑了,随后尼玛扎西对我说:“这是国家的政策好,这些年,国家在边远贫穷落后地区不遗余力、不计成本的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搞基础设施建设,派出由企事业单位组成的驻村队开展脱贫攻坚工作,让边疆地区的老百姓全都脱了贫,过上了“两不愁,三保障”的幸福生活。”
尼玛扎西说的这段话,也让我产生了共鸣。这一路走过来,在这一望无际的广袤荒原上,我随处看到的都是一条条修到偏远乡村的柏油路,一座座银光闪闪的铁塔,一条条电缆、一根根水泥杆上架设的通信线缆。我还看到了一座座宽敞明亮的藏式新居,一面面插在房屋、院墙上的五星红旗,一个个由政府或者帮扶企事业单位出资建设的牦牛养殖场、牛奶加工厂、砂石厂、各产业经营合作社、综合餐饮楼、招待所、馒头店、小超市、理发店......
在这地域广大、人烟稀少的广袤高原上,放眼望去,我随处见到的都是党和政府的关怀,国家的力量!以及驻村队员们无私的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