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早看了好几年前汪涵,马可主持的越策越开心中的特别节目《方言听写大会》,在好笑的同时又有一丝失落感。
后来又继续往后看没有了,一查得知广电总局下发禁令,主持人要说普通话不得模仿方言。
方言在没落,这是我的感受。家乡在远离,这是大家的感受。故乡情怀,只能怀恋,而方言作为与故乡最亲的纽带也在慢慢消失。
我在求学十多年来的途中一直是说普通话,小学那几年尽管是说普通话但一直是生活在一个说家乡土话的氛围中,还能很自然的用方言与人交谈。
后来求学之路走的越远,离家越远,越来越少的回去后,我已经没法开口自如的吐出家乡方言了。
记得去年暑假回家。
我去菜市场看到一个七八十岁的老太太在卖柚子。我说买两个柚子,她听不懂普通话,我说了两遍,她还是听不懂。我就开始在想用土话说买两个柚子是怎么说的,想了好久还是说不出来,我有点急,她就站在那那么看着我。
我能从她的眼神中读出来她是把我当做一个外乡人来看,看家乡人的眼神里是有一种叫做温良的东西。最后还是旁边一位大妈做了我们俩的翻译。
那一刻,从她的眼神中我真正的感觉到这片我从小生活的地方在离我远去,我也在离它远去。
这种有家无乡的感觉在近些年越来越强烈,每回回家,与周围的人说话总是要想想用家乡话某句话该怎么说。在不知觉中与生活融为一体的东西在慢慢的从我身上剥离。
也是去年暑假,在公交车上与一个好久不见的初中同学无意碰见,然后两人在一起聊天。说着说着我就从家乡话转为了普通话,然后又刻意的从普通话转为家乡话,只是很不自在,连自己也不知道自己在说些什么。
最后实在不习惯,只得跟她解释,说普通话习惯了,有点转不过来。
她干干的笑笑说,理解。
但那份情感上的隔阂无论怎样忽视还是无法隐藏的。
现代汉语方言可分为七大区,可细数起来中国各地的方言达到一万多种。城市化的加快,使方言文化抹煞加快,未来还有几亿人住进城市,方言的没落是一件可预料的事。
这件事没有好与坏的判断,只是一个必然趋势。
时常能听到说现在的孩子不会说家乡话了,一口一个标准的普通话,隔辈的老人往往无法与孙子交谈。
普通话的普及与推广是对方言的一种抹杀,也是对地方人共有的认同感归属感的一种抹杀,更是对代与代之间情感的抹杀。
这种抹杀的力度如细雨润物般无声,但终有一天这种抹杀结束时也不自知。
从小教育要说普通话已经很难让人有一种情感上的链接。文化心理上的区域性的存在作用,语言越来越远,心理就越来越隔膜。
从小说的,原来说的很顺口的话,现在一眨眼就不会说了。
方言的失落确实让我的家乡成了远方。
记得小时候背过的一首诗有这么两句: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现在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