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侄女是老公哥哥的女儿,一岁半时跟着奶奶来到我们家生活。那时我儿子刚两个半月,由于我一个人照顾宝宝的同时难于再兼顾家务,而哥嫂迫于生计要外出务工,婆家人经过讨论,决定由婆婆带着小侄女到我们家来帮忙。
小侄女在八个月大时就被哥嫂留在老家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她有一个姐姐,大她两岁,跟着外公外婆生活。离开父母时,小侄女还不会爬,不会说,待妈妈回来看望她时,她已经会走会说了,但并不怎么和妈妈亲近。几天后终于和妈妈熟了,开始寸步不离地粘着妈妈,仿佛一转眼妈妈就会不见了似的。一个月后嫂子要走了,小侄女哭得声嘶力竭,嫂子也忍不住抹泪。几个月后,嫂子再次回来,几天后小侄女仍然是使劲粘着她,连姐姐都不让碰,仿佛知道妈妈总有一天会离开似的,因而格外珍惜相处的时光。嫂子再次离开时,小侄女正在睡觉,醒来后奶奶抱起来玩,不哭不闹,已然忘了有妈妈这回事。
刚会说话的小侄女来到我们家嘴巴很甜,没两天就"叔叔、婶婶"地叫个不停了,乐哈哈地和大家亲亲抱抱,跳着自创的舞蹈,看起来很外向。然而,慢慢的,我们就发现小侄女“好难带”。
她很爱哭,常常用哭声来表达需求,表达不满,甚至撒娇。她想要什么东西时会哭着说,本来语言功能还未发育好,又不好好说话,总是让人摸不着头脑。但如果没有立刻满足她她的哭声就会越来越大,任凭你怎么安慰,她都不理会。哭就是她的语言。
她非常粘奶奶,安全感很低。一旦她的视线里不见了奶奶时,她会哭得撕心裂肺,哪怕只是五分钟的洗澡,半分钟的丢垃圾,她都能哭到胃痉挛,大口地呕吐。这就导致奶奶做任何事都得带着她,奶奶能抱小孙子的时间少之又少。
她很矫情,比如稍微被人碰了一下,走路不稳扭了一下,无理取闹时被责备了等换来的都是她故意引起奶奶注意的哭声。
她也很胆小,不敢尝试和探索。比如遇到台阶了不敢上下,不敢主动和小朋友玩耍。
这样的小侄女让我们很头痛也很担心,头痛她由此给儿子造成的不良影响——不懂克制的哭闹声时常扰乱儿子的睡眠;担心她的性格形成走上歧路。
与此同时,由我自己一手带大的儿子却很爱笑,见人就笑,不认生,很少哭。奶奶常说,这样的孙子带两个也不累,而这样的孙女带一个都累坏了!然而谁又能确定当孩子一旦被留守,他又会朝哪个方向发现呢?孩子天生都是一张白纸,他们今天的样子都是我们抚养者一笔一笔涂抹上去的!所以当孩子出了问题,抚养者是否该问问自己?
著名心理学家武志红说,一个人内心最大的需求是感受被看见。如果每次孩子的感受都能被理解并得到积极的回应,他便容易建立起信任感和安全感。观之小侄女,奶奶因为太忙,常常留她独自玩耍或者没有耐心去倾听她,导致她的感受常常被忽略,对环境的安全感和信任感没有建立起来,便形成了胆小,敏感,爱哭的性格。奶奶当然也爱孙女,只是爱的质量和妈妈有所区别而已。
发现问题的根源后,在后面相处的日子里我和先生尽量帮奶奶多做些事,让奶奶有更多的时间陪小侄女,同时我们也试着多抱抱她亲亲她,尽量满足她的合理要求,耐心地陪她玩耍。到相处的第三个月时,她已经让我们看到了可喜的变化:她的哭声少了很多,不再哭着说要什么,不再那么矫情,能够离开奶奶单独和我们相处至少两小时了!有时在奶奶不理会她时主动跑到我们跟前来撒娇。看到她的笑容越来越多,我们很欣慰,有什么比孩子有一个快乐的童年更重要呢?
现在,小侄女一岁八个月,儿子五个半月,两人常常在一起愉快地玩耍。希望小侄女虽不在父母身边,也能健康快乐地成长!